中国江苏网讯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只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人家枕河而居,充满了秋日的宁静。
开弦弓村紧邻太湖,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小清河穿村而过,形状像一张拉开弦的弓,因此得名。从1936年到2002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开弦弓村进行了多达26次的深入访问,写出了《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学术巨著,使之成为中外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农村的首选样本。开弦弓村也由此以“江村”闻名于世。
“今天的开弦弓村,和当初费老写《江村经济》时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弦弓村村民姚富坤曾多次接待费孝通,耳濡目染中对开弦弓村的历史如数家珍,成为当地名气不小的“农民教授”。在他看来,改革开放让村里人过上好日子,费老“志在富民”的毕生追求正在展露现实模样。
“江村”有种桑养蚕传统,一度成为家家户户的副业。改革开放后,村办纺织企业兴起,激活了人们搞工业的“基因”。村里个体、私营工商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丝织、针织为主体的家庭工业。目前,村里有60多户从事针织衫生产的家庭作坊,有的代工,有的自产自销。
秋天来了,姚凌超一家更忙了。身为90后,姚凌超大学毕业后回村开网店,负责在网上接单,妻子则直播带货,将村里生产的针织衫销往全国各地,一年的销售额将近700万元,令乡邻们刮目相看。“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我们村传统的针织衫产业可以焕发新的生机。”
“江村”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从居民住房即可看出。开弦弓村的农房经历了平房、楼房、别墅等五代变迁。现在的开弦弓村,家家住上楼房、通上自来水、装上抽水马桶、使上热水器、用上液化气,宽带、数字电视全覆盖,村道全部水泥硬化,90%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2019年,开弦弓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800元。
现在的“江村”,不仅生活富足,而且乡风文明。记者来到开弦弓村14组,看到道路旁的公开栏上,贴有该组8月垃圾分类考核红灰榜,共有23户参与,其中18户拿到了最高等次,谈龙坤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不仅要过好日子,还要搞好环境。”在他家门前,一簇花丛十分醒目,吊兰、月季、长寿花等竞相争艳,令农家小院生机勃发。走在村里随处可以看到姹紫嫣红、各具特色的农家小院,把“江村”装扮得如诗如画。去年起,村里实施“庭院革命”,请来专业的社会组织,指导庭院设计、种植花卉,大伙参与劲头十足。齐心协力建设美丽村庄,成了村民的共同行动。
开弦弓村在全村5个自然村落规划建设5个“事解江村”党建服务点,每日安排一名党员值班,每周安排一名支部委员驻点值班,听民情,解民忧。“有了事情,大家一起商量和解决,这才是现代化村庄该有的样子!”大学时期入党的村民周悦第一时间申报本村的党建服务点,现在她家是开弦弓村第一支部“事解江村”党建服务点,“辐射”5个村民小组。
“江村”是费老的学术起点,也是其研究农村问题的样本。他先后提出的发展乡村工业、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等重大课题,或多或少都有来自这里的鲜活经验。新时代的“江村”被赋予更多内涵。吴江积极践行费老“志在富民”理念,打造引领吴江249个村庄实施乡村振兴的“江村”品牌,全力推动乡村复兴。开弦弓村党委书记沈斌说,开弦弓村正发挥人文、区位、生态等多重优势,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实现高标准的富民强村。
在对费孝通江村纪念馆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去年8月,开弦弓村又引进了社会学方面的高端资源。长三角区域内8所设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的大学联手在村里成立了“长三角社会学论坛”,并每年来此开展学术研讨活动。纪念馆一侧的江村市集开业,成了展示市井文化的窗口;江村文化礼堂落成,开展研学培训;近百亩的香青菜种植基地将以太湖美食吸引游客“打卡”……如今,“江村”已经“开弓满弦”。
“我这一辈子都在村里,做梦也没想到五十几岁了会开民宿。”多次接待过费老的村民周小芳把自己的三层小楼翻新装修,辟出7间房间对外经营,申请到了全村第一张民宿营业执照。因为跟费老的渊源,民宿的生意自然蒸蒸日上。开弦弓村还成立了民宿联盟,引导村民高水平运营。
走访“江村”,小康社会的幸福气息充盈在街巷深处,舒展在村民的眼角眉梢。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乡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江村”也在微观层面,演绎着这个时代变局。有理由相信,未来这里还将涌现更多值得关注的“江村故事”。
记者 李仲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