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家门口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
苏铜协作打出促就业“组合拳”
2020-09-08 06:2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扫码观看 《“八山、一水、一分田”里的苏味风景》

东西协作,不以山海为远。3年来,从帮扶本地就业到鼓励劳务输出,从订单式就业到创业培训……苏铜协作打出一套促就业“组合拳”,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果翻开新篇章。

“扶贫车间”,

建到村民家门口

“这儿原先是我的家,以前很破,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去年改造后可漂亮了。”侗族姑娘周清英用房卡刷开“九十间民宿”房门,开始日常查房工作。

28岁的周清英原是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牙溪村的一名贫困户,随着牙溪生态农场的建成,她的身份也发生变化。作为农场内“九十间民宿”的客房领班,她每月可领2800元工资。

“为照顾两个孩子,我以前一直留在村里没工作。牙溪生态农场项目启动后,我们把老房子出租,还有了这份工作。”周清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房屋租赁改成民宿后,一年租金收益26231元,加上工资,牙溪生态农场每年为家里带来5万余元收入。

“项目吸纳了大量本地居民就业,建设过程中吸纳150人以上,投入运营后又吸纳80人。”万山区苏高新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销售部副总监葛雯透露,牙溪生态农场试营业以来,成功解决当地300余人的就业问题。

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210家东部企业先后到铜仁投资。苏高新集团投资1.5亿元打造的苏高新农产品供应链示范基地项目,成功引进苏州食行生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鸿海(苏州)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入驻。其中,苏州食行直接带动当地80名劳动力就近就业,鸿海(苏州)解决150个就业岗位。从太仓市引进的绿色新能源科技类企业——贵州矽美仕绿色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就业人数30人左右,后期预计用工将达150人。

未来,苏铜两地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合作共建园区等兴建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等不同类型的“扶贫车间”,同时通过实施帮扶项目、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力求年内超1.2万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走出去就业,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苏州毅佳电子招50人,学历不限,工资待遇最高每月4800元;苏州阿特斯招100名初中以上学历作业员,工资待遇每月5000元-5500元……8月26日,苏州高新区·铜仁万山区人力资源市场,电子大屏上滚动播放苏州企业的招聘信息。

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罗焕楠告诉记者,铜仁本地月工资一般只有2000多元,而到苏州工作工资正常在4000元以上,这对当地居民来说相当有吸引力。更具吸引力的是,易地搬迁群众若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政府还会额外给予9000元就业补贴,分别由苏州市、铜仁市和万山区发放。“因为待遇好,很多年轻人都想去苏州工作。”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2017年以来,苏铜两地将劳务协作作为贫困户增收脱贫的重要措施,鼓励铜仁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劳动力到苏就业,并互设劳务协作工作站11个,对在苏就业贫困劳动力实行“一人一档”服务。今年以来,“苏州抗击疫情人力资源调剂平台”累计向铜仁发布用工需求5万余人。

同时,两地还引导苏州技师学院等职业培训学校和35家重点用人企业,与铜仁中高职院校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2017年以来,817名铜仁籍学生到苏州就读职业学校,成功打造“1+1+1”读书助贫帮扶品牌,以此实现长期脱贫。

就业难,往往是因为缺技能。为打破这一僵局,苏铜两地共合作举办职业技能免费培训班391期,培训贫困劳动力15029人,帮助5354名劳动力在苏就业,26579名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5583名劳动力在其他地区实现就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铜仁务工人员赴苏返岗难、就业求职难,而苏州企业用工缺口大。为鼓励铜仁籍工人及时返苏返岗,铜仁市对到苏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贫困劳动力一次性补贴3000元;对稳定就业达6个月以上的,给予每人1000元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对缴纳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满6个月以上的,每人发放1000元社会保险补贴。同时,对到苏就业的铜仁籍贫困劳动力,苏州参照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给予用人单位缴费部分全额补贴。对介绍铜仁籍贫困劳动力到苏就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每成功推荐1人给予1500元职业介绍补贴。今年铜仁在苏稳定就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1.4倍。

全民奔小康,

脱贫路上不落一人

走进位于玉屏侗族自治县的残兴洗消服务有限公司,正对大门的一间数百平方米操作间内,十多名工人正清洗由各个餐饮店送来的餐具及宾馆用品。残兴洗消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石坤杰,是一名视力障碍残疾人,2012年,与有手部功能障碍的马芝国一起创办了这家洗消公司。去年,苏州太仓市拨付给玉屏残联帮扶资金30万元,玉屏残联将帮扶资金入股残兴洗消公司,并匹配3万元共同入股。帮扶资金变股金后,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可参与分红,具备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则优先到企业就业。

“公司一共有42名员工,其中残疾人17人,都凭自己的双手端上‘饭碗’。”石坤杰自豪地说。

为解决“半劳力”“弱劳力”就业难题,苏绣亦跨越千里与传统苗绣牵手。万山区旺家社区微工厂一楼的巾帼锦绣坊里,十多名身着民族服装的绣娘穿针引线,双手上下飞舞,精美的花朵如魔术般出现在眼前。“我们组织苏绣老师培训铜仁绣娘,让她们的产品被更多人接受,同时也解决更多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罗焕楠说。

记者 纪树霞

标签:
责编:路航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