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强国有我”大型系列访谈丨林其坤:坚持“双轮驱动”,努力当好改革“试验田”
2020-08-28 09:1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江苏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新江苏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01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印发了《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一年来,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建设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考虑和重点安排,特别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自贸试验区如何更好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更好服务“六稳”“六保”工作大局。带着这些问题,8月14日,我们邀请到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林其坤做客《强国有我》访谈间,为大家专题介绍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建设发展相关情况。

主持人: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进入“强国有我”访谈间,我是主持人璐瑶。今天,来到我们访谈间的是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林其坤。让我们和林主任一起,共话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的“周年考”,感受南京片区改革创新的蓬勃朝气,畅想南京片区的梦想与未来。让我们欢迎林主任的到来!


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林其坤(左)做客“强国有我”访谈间

林其坤: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来到“强国有我”访谈间。

主持人:我们知道,国家赋予南京片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以下简称“两区一平台”)。林主任,面对党和国家赋予的这一时代答卷,一年来,南京片区是如何作答的?

林其坤:建设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江苏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两区一平台”战略定位,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不断增强制度活力、创新动力、产业实力、开放能力,努力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增长新模式。

一年来,片区累计新增注册企业1.3万余家,也就是每天新增41家,实际利用外资近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京片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两城一中心”主导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集成电路与生物医药主营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4%、25%,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链大项目200多个。

自贸发展的氛围也更加浓厚。围绕开放合作,我们先后成功举办全球网络技术大会、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年会、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发展峰会等30余场高规格行业活动,在同一批次自贸片区中率先加入世界自由区组织。社会各界对片区建设十分关注。自挂牌以来,南京片区已三上央视新闻联播,央视“新闻直播间”专题报道南京片区建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累计报道100多次。

主持人:好的,片区一年来的发展的确令人鼓舞。南京片区的建设是在国家级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的机遇之下,片区在工作中是如何践行“双区叠加”的发展理念的?

林其坤:“双区叠加”首先是表现在发展定位上。我们知道国家赋予江北新区的定位是“三区一平台”,也就是: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这与南京片区的“两区一平台”定位紧密衔接,高度融合。江北新区通过五年的努力,在“三区一平台”的建设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为南京片区“两区一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指引,也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南京片区所处的区域,是江北新区打造南京新主城的核心区,也是新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五年来,新区倾力打造“两城一中心”主导产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南京片区获批后,更是以自贸特有的优势,进一步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创新禀赋,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实现再提升。我们成立了EDA创新中心,努力破解集成电路设计面临的“卡脖子”难题;设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生物医药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满足创新药物与精准医疗技术的研发需求;成立了数字金融研究院,搭建了全国首个数字资产登记结算平台,进一步助力金融科技的发展。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

第三,是反映在改革创新上。我们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的改革平台作用,聚焦自主创新与产业链提升双向驱动,积极推动相关改革试点在南京片区先行先试;另一方面,也积极借助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平台功能,推动更多含金量高、首创性强的创新经验在新区乃至全市复制推广。我们聚焦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等高”的要求,结合法治园区建设,积极推动各类优质法律服务资源落户片区,为服务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海事业务等提供法制化环境;落户全省首个自贸试验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更好服务片区企业对外经济合作的需求。

主持人: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窗口,自贸区承载了“试验田”功能。一年来,南京片区主要做了哪些积极探索,取得了哪些创新成果?

林其坤:是的,自贸试验区,重点在“试验”,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可复制可推广是基本要求。南京片区坚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来谋划片区发展,努力当好改革“试验田”,打造创新“策源地”。

围绕加速创新主体集聚,我们通过“一所两制”、民办非企等机制设计,加快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发展,着力构建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目前已累计备案新型研发机构61家,约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孵化引进科创企业960家,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共83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

围绕优化创新平台支撑,积极探索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共建顶尖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南京中心等8大创新中心。同时,片区在美国、瑞典等地建立了6个海外创新中心、2个海外离岸孵化器,通过深化海内外创新合作,推动更多高端创新资源在片区集聚,实现成果转化。

围绕打造创新人才高地,通过人才举荐“直通车”,深化海外人才管理改革,不断拓宽人才引进培育渠道。构建了塔尖到塔基的“人才金字塔”服务体系,覆盖到各类人才群体。目前,片区已集聚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1800多人,其中诺奖得主2人、中外院士56人、科技顶尖专家35名、创新型企业家78名。

围绕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构建“一网一厅”科创企业服务体系。根据企业需求精准推送扶持政策,配置要素资源,有效解决创新创业的堵点难点问题。建设“121”创新社区,促进创新成果有效转化。搭建科技金融“1+N”服务体系,集聚科技类基金40家、创投机构 84家,帮助科创企业融资65亿元。通过建设南京国际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中心、自贸试验区原创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平台,为科创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一条龙”服务。

围绕促进开放创新,我们积极探索在放宽投资领域上先行先试,落地全省首个外商独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江苏自贸试验区首家境外律师事务所代表处。聚焦生物医药、跨境电商等重点产业,积极会同海关监管部门探索通关便利措施,率先推行特殊物品集中监管、企业资质备案新模式,更好服务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

一年来,南京片区推出了200多项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形成了60多个体现首创要求的制度创新成果,7条改革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通过以点带面,系统集成,我们在“填补空白、领先一步、争取首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为片区下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主持人:从刚才您的讲述中,我能感受到,南京的制度创新,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围绕解决问题抓创新,针对影响贸易投资自由便利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一项一项地研究具体改革措施。

林其坤:的确是这样,我们的制度创新,最根本的着眼点还是要破解企业发展难题,通过精细的设计、精准的投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能。

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物品通关检疫周期长的共性问题,我们充分发挥片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全链条、无断点、一站式的优势,探索特殊物品的集中监管、联动监管、协同监管,蛋白质药物等生物制品进口审批时长由原有20-30个工作日缩减为1-3个工作日。

围绕解决科创企业的研发成果评估难、流转难问题,我们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为1600多家科创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

主持人:那可能我们一说到制度创新,很多网友会觉得有点空,但是相关企业和个人的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有效的制度创新,不仅扫除了企业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的障碍,也为整个自贸区的发展增添了澎湃动力。 林主任,我们都知道,“两城一中心”是南京片区的主导产业,片区“两城一中心”建设目前进展如何?

林其坤:大家都知道,南京高校云集,科研院所集聚,创新型人才众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南京片区的工作要突出自身的特色,着力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其中,产业高地建设要围绕打造“两城一中心”,突出自主可控这个关键,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争当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排头兵。

在“芯片之城”建设方面,我们围绕集成电路设计,着力在CPU国产化核心技术、光电集成芯片技术等领域进行攻关突破。我们从公共平台、政策支撑、人才培养、知识产权、要素支持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拥有全国首个覆盖全方位产业发展要素的公共服务平台,华东地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EDA计算中心等,每年帮助集成电路企业节约研发成本上亿元。目前,全国集成电路设计的十强企业有半数落户片区。在“基因之城”建设方面,重点聚焦创新药研发、基因检测、精准医疗技术,打造全生命周期产业链“闭环”。目前已有5家上市企业,全国排名前20的基因检测公司1/3在区域集聚。在“新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紧扣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培育资产管理、股权投资等新金融业态,打造扬子江国际基金街区,落户基金及基金管理机构400多家,认缴规模近5000亿元。

主持人:创新作底色,发展有成色!作为南京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抓手,南京片区如何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塑造特色、贡献大局?

林其坤:为加快南京片区建设,2019年12月18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促进南京片区高质量发展意见,同时配套9个专项政策举措。通过市权“应放尽放”、加快建设“研发特区”等举措,支持南京片区进行差异化探索与集成式改革。目前,总体意见28项改革举措已落地实施26项,9个专项支持政策113项改革措施,已落地和初步见效82项。

同时,我们对国务院复制推广的6批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外地自贸区好的做法进行梳理,提炼改革创新点,结合片区发展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集成创新。截至目前,南京片区已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182项,并在人才、金融、法律、区块链产业等多领域形成了一批创新政策举措。

当前,我们正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推动联动创新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与综保区的联动发展,片区首票网购保税进口商品在南京综合保税区(北区)顺利通关出区。通过跨境电商保税备货,消费者可以按照个人自用物品的关税优惠,在电商平台购买进口零售商品,切实增强了消费者的获得感。

主持人:屹立交汇点,眺望新时代,在访谈即将结束的时候,林主任,请您再和我们分享一下片区下一步发展的目标思路是什么?

林其坤:一年来,南京片区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但下一步的发展确实任重道远。南京片区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通过创新引领和产业集聚双向发力,真正肩负起“试在江北、用在南京、服务全省、贡献全国”的使命与担当。

一是要聚焦科创特色深化制度创新。积极对标借鉴先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做法与经验,通过有效吸收、系统集成,将“双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平台优势有效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形成更多具有南京特色的制度创新成果。

二是要着眼自主可控加快产业创新。聚焦“两城一中心”打造,系统梳理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难点问题,通过有效制度供给,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有机融合、精准对接,促进产业“补链强链延链”。

三是要强化优势互补推进联动创新。加强与南京市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以及综保区、大通关基地等功能区的联动创新合作,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要素资源便捷流动、功能平台联动共享,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的“改革试验田”作用。

主持人:好的,再次感谢林主任的精彩分享。

林其坤:谢谢主持人。也感谢广大网友朋友们对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的关注。

标签:
责编:丁小玲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