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把“发展落差”变为“发展空间”。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推进一体化发展,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推动和引领下,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平衡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发展落差进一步缩小,但同时也要看到,长三角各省市之间、同一省市的各区域之间还存在差异大、不平衡的现象。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
“发展落差”往往也是“发展空间”。在区域竞争合作中,欠发达地区尽管在某些方面暂时处于下风,但往往具有后发优势。比如,后发地区开发强度相对较低,具有较大的开发建设空间;环境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相对较少,具有较大的腾挪空间;与先发地区有较大的“势能差”,在其作用下,资金、资源、技术有望为后发地区所用。一句话,只要利用好“发展落差”,顺势而为,善用先发地区的资源、借鉴先发地区的经验,后发地区往往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是实现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东风”,只要借好了这股“东风”,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发展的不平衡要靠发展来解决。导致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如观念落后、交通不便、资金人才技术缺乏等。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进而完成对发达地区的“追赶”,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三大关系。既要实现“大政府、小市场”向“小政府、大市场”的转变,又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并且始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实现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双赢目标。
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如城市和乡村、平原和山区、产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之间的差异,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均衡性。欠发达地区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点”与“面”的关系、“干”与“枝”的关系,让未来的路径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承认客观差异,不搞一刀切。同时,在发达地区的“带动”下迅速“行动”,在发展引擎的“领跑”下学会“跟跑”,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在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真正把“发展落差”变成为“发展空间”,逐步缩小差距,甚至实现“弯道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