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8月6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省一市教育部门,召开“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方案”新闻通气会,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推动示范区内职业学校招生入学、学籍管理、教学实施、就业升学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运行。
由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三地合力推动的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在打造跨行政区域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的同时,也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7所学校参与跨区域招生录取
“已经完成报道手续,就等着9月开学。”毕业于吴江区笠泽中学的顾晴雨,今年通过嘉善信息技术工程学校的考试,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今年,示范区内共有7所中职学校统一开展跨区域招生宣传和录取手续,其中青浦3所、吴江2所、嘉善2所。作为职业教育一体化近期目标的内容,到今年底,三地将完成“三个统一”,即统一示范区内职业院校招生录取、统一示范区内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统一示范区内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平台。具体举措包括统一执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课程标准,共同选用合适的国规教材,共同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学研究;示范区内学分互认,中职学生可跨校选课,在不同学校的学习成果可互通互认。根据方案明确的中期目标,示范区将于2022年6月前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职业教育教师信息服务、职业院校学生升学就业“三大平台”。
由于目前示范区内各中职学校整体联动和互通不够,专业重复设置和专业空白的现象同时存在,人才培养结构和层次水准与示范区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两区一县各中职学校将结合历年招生情况及产业趋势、行业特点和企业重点,确定各校着力打造的优势特色专业、保留专业和弱化调整的专业清单。
在远期目标上,示范区将力争用3—5年时间,打造一个职业教育高地。具体来说,三地将打破两区一县资源壁垒,打造示范区内产业规划与教育规划全面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全面对接、学校发展与企业成长全面对接、人才培育与区域发展全面对接的资源共享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验实训、科研攻关、项目孵化、培训服务等一体化发展。
职教成为一体化“先手棋”
自去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以来,三地教育部门开始频频的互访交流。“职业教育是最容易率先打破行政壁垒,率先走向一体化的切入口。”吴江区教育局副局长翁春强分析,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旨在服务产业和企业,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的产业特色明显,技术工人需求量大,但示范区内中职院校缺乏互动,部分专业缺失、重叠,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由于三地采用不同的中考体系,没有统一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三地的教学资源各不相同、各有侧重,跨区招生在实操层面仍面临许多阻碍。“三地在教育资源上的不均衡,导致中招在推进过程中尤为艰难。”吴江区教育局职教科科长吴高富说。
面对重重困难,在示范区执委会的支持下,三地教育系统多次进行调研、交流,在专业遴选、招生等方面协调沟通,最终形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未来,执委会将采取定期会商、资源共享、项目合作、利益共享、信息互通等运行机制,实现教育资源、产业资源和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势相融。
融通共建“教育生态圈”
从三地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看,今年三地跨区域招生指标约为400人。统招专业基本上为各地各校的特色优势专业,有6—7个专业可供学生填报。
“结合地方特色,我们开设电梯工程技术、烹调工艺与营养、模具制造技术等专业,目前已有2名嘉善学生被吴江中专录取,完成报到手续。青浦和嘉善本月初来吴江招生,共招录17人。”作为本次异地招生的学校之一,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吴旭说,“跨省招生不仅让吴江的学生享受到三地的职教资源,还能让学校间共享教育资源,分享办学经验,从而助推学校提升教学质量。”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徐建华同样认为,三地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可以最大限度让优质教育资源“活起来”,以教育资源的融通共享,建立起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教育生态圈”。
“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培养是关键。”吴江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沈常青说。在吴江区教师发展中心,长三角教师发展学院扩建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预计今年底竣工。建成后,学院将整合三地师资的现实需求及资源,在政策研究、干部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特色专项培训等方面对示范区的教师进行培养。
有教育专家指出,“一体化”不是“一样化”或是不切实际的“消除差异”,而是通过朝同一个方向引导教师的专业成长,来促进区域优质资源的流通、均衡教育的发展。示范区职教一体化建设方案的发布只是走出一体化发展的第一步,接下来就如何办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三地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合力探索与突破。
通讯员 王俊杰 记者 李仲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