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风雨、踏浪前行的盐城,今年转型升级、开放发展的步伐显著加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省第一个现场会——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现场推进会在盐城召开;率先启动新基建布局,100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2384.9亿元;在黄海湿地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一周年之际,成立环黄海生态经济圈,覆盖中、韩、朝三国环黄海多个城市;牵头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环保专委会,联合沿淮河29市、县(市),共同守护一泓碧水……
“作为全省地域面积最广、人口第二的苏北大市,盐城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对人民的敬畏之心,负重拼搏,持续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坚决扛起一茬人的历史责任。”近日,盐城市委书记戴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要按照省委主要领导对盐城工作的要求,立足新标杆、新标准,拿出“起步就冲刺”的状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启动现代化建设打基础,把盐城建设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厚积薄发,盐城进入“黄金发展期”
记者: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全面小康建设的“盐城答卷”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
戴源:近年来,盐城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战略,坚定走好“两海两绿”发展路径,在不断跨越转型中,加快建设产业、开放、生态、幸福新盐城。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02亿元,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8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3亿元,居全省第7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38816元、22258元,全面小康综合得分连续多年位居苏北前列。
我们抢占了新一轮开放发展的重大机遇。坚决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盐城相继成为中韩产业园合作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苏北唯一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全省唯一韩日全货机航线在盐开通,盐连、盐徐高铁投入运营,盐通高铁即将开通,已进入区位优势凸显、厚积薄发的“黄金发展期”。
我们突破了一批产业龙头项目。连续五年组织高质量发展项目观摩推进活动,全面造浓项目建设“比学赶超”氛围,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提供关键支撑。坚定不移推动“两重一实”项目建设,宝武、金光、华人运通、华能风电、SKI动力电池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成功落户。
我们捧回了一张生态国际“金名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黄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江苏自然遗产空白。
我们办成了一批重大民生实事。持续推进农房改善,并做好“后半篇文章”,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走上好路子。不断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近三年完成棚改数相当于前五年的两倍半。坚持每年兴办20项民生实事,全面实施新校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
开放发展,抢抓“双胜利”增长机遇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盐城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特别是作为中韩产业园地方合作城市,“盐城抗疫做法”得到韩国友人和在盐韩企的肯定,这是如何做到的?
戴源:疫情发生后,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听中央号令、抓主要矛盾、下明确指示、靠人民群众,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立足于“早”、落实于“细”、防范于“常”,坚决消除风险隐患,奋力书写“双胜利”的“盐城答卷”。
作为中韩产业园地方合作城市,我们始终坚持把在盐城工作生活的韩国人作为“新市民”,对韩籍及其他外籍人员实行“一家人”待遇,并积极协助韩资企业复工复产。韩国疫情加剧后,我们对韩国多个城市及在盐投资企业总部提供物资援助,并在全国第一家建立空中“绿色通道”,成功运送200多名韩国技术人员,有效保障了重大韩资项目的复工复产。
记者:那么,盐城又是如何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的?
戴源:我们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保”和“稳”的关系,守住“保”的底线,筑牢“稳”的基础,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坚决夺取“双胜利”。
强化“六稳”“六保”稳住基本盘。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务工人员返岗力度,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深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等20件民生实事;对75.1万个市场主体开展精准帮扶;抓好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加强重要农副产品保供稳价;扩大有效投资、狠抓项目建设;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成立黄海金控集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市经济正全面加速回暖。
提升主导产业积蓄新动能。全力聚焦汽车、钢铁、新能源、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全面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提升强链、延链、补链“三大行动”。
深耕“接轨上海”推动大开放。推动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加快承接上海优质教育资源,畅通基本养老保障、基本医疗体系转接通道,加快同城一体化步伐。
叫响“生态品牌”彰显新优势。进一步擦亮世遗招牌,让良好生态资源变成盐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优势,拓宽“两山”转换通道,让更多人端起摔不碎的“金饭碗”。
长效管理,提高全面小康成色
记者:盐城已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戴源:近年来,我们坚持精准扶贫、聚力扶贫、创新扶贫、阳光扶贫“四位一体”的盐城模式,如期完成“户脱贫、村达标、县摘帽”的目标任务。当前,我们继续围绕“真脱贫、防返贫、控致贫”,进一步保持攻坚劲头,补齐工作短板,巩固扩大脱贫成果。在累计改善农房5.1万户基础上,今年再改造4万户,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紧扣质量提升,巩固脱贫成果。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摸排农户受疫情影响情况,对低收入劳动力滞留、农产品滞销、扶贫项目建设滞缓等问题,采取返岗补贴、点对点运送、公益性岗位、推进消费扶贫加强产销对接,降低疫情影响。从4月份开始,开展为期3个月的脱贫质量“过筛式”回头看,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
做实三个保障,兜住民生底线。教育保障上,加强对贫困学子的关爱关注。医疗保障上,全面落实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财政全额资助参保、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等政策。住房保障上,将低收入农户危房改造作为农民住房条件改善的首要任务统筹推进,保障最困难群众最基本的住房安全。
加强统筹协调,构建长效机制。在全力收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将建立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作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从动态监测、应对返贫、政策保障、立体帮扶、资产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进行探索,加快形成制度性成果。
接续创新,争当沿海崛起主力军
记者: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历史坐标上,谋划未来,盐城有哪些硬招实招?
戴源:今年,省委书记娄勤俭到盐城检查调研时,对盐城的产业定位、改革开放、农业农村发展以及全面小康建设等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特别强调要始终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遵循,彻底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将在更高站位谋划布局、接续推进,奋力开辟盐城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在目标定位上,建设一座现代中心城市。盐城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Ⅱ型大城市”,我们将主动顺应城市圈经济发展趋势,真正把沿海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带动力做强,并以此带动乡村地区加快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互动并进。
在发展导向上,加快双向开放步伐。对外开放上,依托中韩(盐城)产业园这一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全面深化对韩经贸合作。对内开放上,抢抓盐沪高铁开通的新机遇,打造名副其实的“北上海”。以盐城港为龙头,全面推进河海联动发展,真正把盐城打造成中国东部沿海开放重要“出海门户”。
在工作重点上,做好“三大资源”文章。一是沿海的文章。科学布局国家钢铁生产基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基地、长三角绿色康养基地等重大生产力项目,争当江苏沿海崛起的主力军。二是生态的文章。持续放大世遗效应,争创国际湿地城市。三是土地的文章。我们拥有建设用地总量达427万亩,具备容纳百亿级乃至千亿级重特大产业项目的空间条件。同时,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样板。
在布局选择上,打造四大支柱产业。我们将聚力聚焦四个主导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之全部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力建设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
记者 顾雷鸣 林培 卞小燕
以强烈的紧迫感抓发展
新华日报评论员
在盐城采访,最直观感受是各级干部不回避问题、自我剖析不留余地,对标高质量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扑面而来,全市上下自加压力的干事氛围浓烈。
远的不说,仅7月份,全市就开了三个“振聋发聩”的会,依次是盐城赴南通考察学习交流会、全市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和全市机关作风建设问题通报会,无一例外是问题导向、对标找差、清单整改、倒逼“工期”。各级干部时不我待,摒弃虚功,崇尚实招,多干快干民生实事,把人民至上理念妥妥落地。
盐城的紧迫感,源自对新一轮开放发展战略的定位把握和责任担当。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城市、中韩产业园合作城市……多重国家战略在此叠加,让盐城成为一座充满战略机遇城市。而机遇不等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响发展的第一要素是时间。盐城首次把提高“效率意识”作为补短板内容之一,在全市倡导学习南通“大项目推进大发展,高效率成就高质量”拼搏精神,有效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盐城“能快则快”的实践启示我们,要打赢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场硬仗”,奋力夺取“双胜利”,必须强化快人一步抢机遇的危机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把政策窗口期机遇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机遇。
盐城的紧迫感,源自见贤思齐的内省和对标意识的强化。盐城近年发展“不错”,部分干部难免滋生小富即安、沾沾自喜、坐井观天心理。前不久,市委、市政府把干部带到邻市“找反差”“找触动”,大家一致认为:自己的标杆矮了、标准低了,习惯用“田忌赛马”式思维,自得其乐。当总量不及别人时,就比增幅;工业不及别人时,就说农业;产业不及别人时,就谈生态,久而久之对周边先进“没了感觉”。盐城学习南通归来后,重温省委“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要求,瞄准南通工作标准,普遍抬高工作标杆,并突出高质量发展的效率考核、担当考核,用制度倒逼“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干部走出舒适区,勇挑经济社会发展攻坚克难的重担。盐城的剖析反思警示我们,“学习先进、对标找差”就要把自己摆进去,不图应景、走过场,不把外出参观考察仅当成“解放思想”的噱头,才能不断增强拼搏进取、勇争一流的内生动力。
盐城的紧迫感,源自以持续作风建设带动营商环境改善的政治自觉。2017年以来,盐城每半年开一次作风建设通报会,台上指名道姓,台下脸红冒汗,至今8次累计通报整改56个问题。通过鼓励市场主体“找茬”,倒逼服务主体改进,既提升了干部队伍廉政勤政服务意识,又增强了地方营商环境软实力,还是当前招商安商稳商、提振企业发展信心的务实之举。盐城驰而不息、一以贯之抓作风建设的实践启示我们,就营商环境抓营商环境,只能管一时;长效管理,还得从作风源头抓起。只有对“庸懒散”、不作为顽疾动真碰硬,作风建设才能入脑入心、化为行动,才能激发起干部队伍凝心聚力抓经济转型、矢志不渝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