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位母亲在江苏书展苏州主展场上为女儿讲解图书故事。 王建中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23日,读者在第十届江苏书展徐州分展场选购图书。 高 刚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中国江苏网讯 “唐诗是一座雄奇巍峨、风光秀丽的宝山,你可以自己信步登临,但如果有一位导游为你引路,你就能更快更好地一窥山中美景。”
7月24日,书香江苏形象大使、南京大学资深教授莫砺锋登上了江苏书展“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一番幽默的开场白逗得观众会心一笑。讲坛结束,来自“云端”和现场的观众连珠炮似地发问:莫老师,唐诗之后读什么?能推荐几部诗歌专著吗?——重磅嘉宾和热情读者间的亲密互动成了江苏书展一道动人的风景线:莫砺锋、孙晓云、柯军、徐小跃、沈石溪……尽管由于疫情而限流,观众的热情丝毫未减。
自称“唐诗导游”,莫砺锋带着读者踏上了游览唐诗“宝山”的神奇旅程。“导游”先圈画出了必须“打卡”的重要景点,李白、杜甫自然是“第一方阵”。“宝山”究竟有何美景?莫砺锋娓娓道来:唐诗以凝练艺术的语言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自然山川经过诗人的审美观照和人格化投射后,改变了后人看待自然的眼光;唐诗展现了古人情感的真善美,一首韦应物《送杨氏女》道出了父亲嫁女时的百般滋味;唐诗之美尤在于诗人的人生观、生活态度和人格光辉之宝贵,杜甫就以其毕生创作和人生,完美地阐述了儒家的仁爱精神……台下,观众们静静地聆听。莫教授语重心长地说,读唐诗,“藏于心”后还要“行之以身”:学会像古人一样“发现”天地,学会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多一点悲悯情怀,搭把手、献出点滴爱心,或哪怕仅仅投上一个善意的眼神。
江南何处?在旖旎美景、文脉风流中,也在著名书法家孙晓云笔尖漾开的文墨书香和对小康社会的美好想象里。今年是孙晓云连续第十年“打卡”江苏书展。当她携新书《诗意江南》《孙晓云文墨书香临本系列》登上主会场中心舞台时,热情的读者和书法爱好者们用鲜花、掌声来表达对她的喜爱。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南京大学许结教授主编、孙晓云书的《诗意江南》里,秀敏灵动、“美女簪花”般的书法笔迹和佳词丽句相映成趣、相互阐释。火爆的签售场面再一次印证了江苏人的书香气质,孙晓云现场总共签了七八百本书,其中《诗意江南》全部售罄。
“从2011年我第一次参加江苏书展至今,书展的形式、规模和阅读的媒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江苏人对书籍的那份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孙晓云感慨,而读者通过书展与她形成的亲密互动也深刻地影响着她的创作思路,“既然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人们精神沟通的媒介,又有这么多读者喜欢我的书,那么,书法艺术是不是更应该走出书斋,和传统文化、文学经典、全民阅读密切地嫁接起来?于是,为书展创作成了我每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年年我都要来这里,和读者们完成这个约定!”
在苏州博物馆,一场以昆曲名家柯军为主角,孙晓云、范小青、盛小云、马伯庸、邹英姿等多位文艺名家助阵的“苏州有请素昆盛典”,诠释了另一种形式上的“阅读”。
“素昆”者,素颜表演昆曲也。在苏博的写意庭院里,观众很可能与柯军所饰演的现代林冲劈面相逢,缭绕指尖的一条红色大带成为素净的视觉画面中唯一一抹惊心动魄的亮色。楼台之上,你还可能偶遇《玉簪记》里的陈妙常、潘必正,感受一把初恋的心动。在紫藤园,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下,孩子们正体验昆曲“勾脸”,或来一场梨园Cosplay。前来捧场的名家们也没闲着,或手捧《素昆》阅读,或挥毫泼墨,或低头刺绣。观众只需在苏博服务中心领取一张特制书签,就可以在馆里寻找名家大师和盖章打卡。
中华传统美德有哪“十德”? 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原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围绕他所著的《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给读者们上了一堂意蕴深厚的德育课。“十德”即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现代社会语境中如何遵循“义”?徐小跃说,“义”即“宜”,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礼”最根本的是“敬”,“敬人者,人恒敬之”;“孝”最基本也最难得的是对父母的“和颜悦色”。“‘十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国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你的血液中没有这些,你就不叫中国人。”徐小跃的一番“金句”唤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为了参加“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读者见面会,南京银城小学学生卢梓萌拉着父母来到苏州主展场;带着孩子奔赴钟南山系列新书首发式,成了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成长教育的一种方式;流连于琳琅书海,一边推着小推车一边凝神翻阅是逛展的典型姿态……刚满“10岁”的江苏书展,又在“成长”路上镌刻下许多难忘的瞬间。
由于疫情防控、分流读者的需要,本届书展除了设置主展场,还拥有111个实体书店分展场、2个线上分展场,并且首次打造了“移动书展”,许多读者选择足不出户“云上”逛展。主展场的活动少了、实时在馆人数少了,环境更安静了,读者的体验感也更好了。聆听名家分享收获书中智慧,徜徉书海孜孜寻觅心中好书……从“热闹”归于“宁静”,未尝不是一种更加理想的书展模样。
记者 冯圆芳 于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