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中无锡市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三所中学入围示范区、示范校。
本轮启动建设的示范区、示范校,被视为高中教育改革的探路之举。这些区域和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关键领域有哪些探索和突破?将为全省高中教育带来哪些影响?
建设优质课程,培育学生个性
培养什么样的高中生?无锡当地的高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不仅仅学习成绩好,更要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真正的核心素养高。”无锡市教育局局长唐加俊表示,无锡各高中以“立德树人”为方向,实施“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全面开展课程改革,“截至目前,全省共评选出12个课程基地建设示范学校,无锡就占了其中三分之一。”
注重劳动教育和艺术教育,注重技术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无锡“课改”的主要方向和亮点领域。譬如,无锡市第一中学“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去年获批全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项目,学校也以此为抓手,具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校长陈曦说,学校全面整合人文类资源,让学生在江南文化的浸润下,走进中华优秀文化,更形成文化自信。
“国家级示范校,就是要率先将国家课程方案落实在学校课表上、教育模式上,为全国各学校落实教育‘树德立人’的总目标,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说,通过“课程基地”建设,每位学生都有意识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每个孩子选修课表都不一样,课程要为学生成长俯身,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为了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先后建设了‘人文’、‘想像•创造’等6个课程基地,开发了30多门课,学生每周有4节必修选修课程,呈现出以课程基地变革高中教育的‘新样态’。”
“接下来我们将加大投入,以区域联动的形式进一步推进课改。”唐加俊表示,入选国家级示范区后,无锡将积极研发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标准,建构市域各类课程体系,形成5G普通高中“教学新样态”,协同推进市域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教研、指导,探索形成一套“无锡模式”,做好“江苏样本”,为全国课改“投石问路”。
生涯规划教育,确立发展方向
新高考背景下,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发展指导,补上生涯规划教育这一课,成为了社会的共同呼吁。记者注意到,几所示范校都格外注重学生的生涯教育。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一方面让学生选择专业和职业方向,在新高考选科时帮助学生确定选科组合,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规划自己想要的“人生路径”。学校成立了学生发展中心,包括进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在各类社会实践和课程中进行生涯体验、举办大学节邀请大学教授宣介大学专业设置等。
“生涯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将学习的外部动力转变为内部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转升学目标为人生目标。”唐江澎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开展职业体验课,在校内设置了30多个职业体验岗位,居委会主任、博物馆讲解员、舞台灯光音响师、体育裁判员……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了解和体悟不同的职业特点,更帮助孩子主动地去选择、规划想要的人生。
“我们确立了以发展性辅导为主的心理辅导模式,规划设计了‘高中生生涯规划辅导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的心理能力,获得成长和潜能开发。”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史品南说,这一课程引领学生深入探索自己的情绪、意志力、性格、气质、兴趣、价值观,了解相关的职业及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由此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能有计划地完成自己学业的阶段目标,同时注重综合素质,尤其是相关职业所需心理素质、职业能力的主动养成。
每年6月初,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二学生便会离家远行,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上天入地”、“走家串坊”,深入社会、体验生活、调查研究。这是该校坚持了二十多年的校本德育课程--“天地有大美”《社会实践》课程,带领每一位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该项活动能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学以致用的同时,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奠定基础。”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葛军认为,生涯教育要提供高质量、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涯教育要追求课程的高品质和融通性,加上生涯规划讲座、演讲比赛、职业体验、模拟面试等,让学生形成成长规划意识。
协同推进机制,破解发展瓶颈
在不少教育专家看来,此轮示范区、示范校建设将为我省高中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提供新机遇。另一方面,我省高中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也于去年已启动以来,共有20所普通高中被确定为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立项学校。
“江苏较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整体发展水平领先全国。经过长期实践,涌现出一批高品质发展的普通高中,在全国形成很大影响。”省基础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副校长马维林告诉记者,但长期积累的困扰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等问题依然突出。如普通高中教育应试倾向依然严重,以分数和升学为主要价值取向,课题教学转型乏力,师生负担过重。从社会评价看,社会仍然以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科学的学校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学校发展的自主权需要得到有效落实。
唐江澎指出,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任重道远,入选国家级示范校,学校将从体系构建、方式变革、云上教室、评价导向等方面深化实践,为全国教育改革蹚路。例如,将进一步完善“行政班与教学班同在、选科组班与选课走班并存”的选课制度,深化探索5G背景下云走班、学程制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在江苏省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所“前校后所”的课程开发机制的基础上,对接高校与科研院所,不断创新课程开发的体制机制。
今后,以示范区为基地探索区域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整体发展的机制将不断形成。马维林说,新课程标准实施、新教材的使用是所有高中都面临的挑战,如何发挥区域推动新课程改革整体推进的机制作用十分关键。区域推进、协同发展的高中教育发展机制将逐渐形成,“以示范校带动加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步伐将明显加快。示范校要明确自身的责任,要带动全省普通高中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真正落实国家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的教育思想。为此,有必要建立3(示范校)+20(高品质示范高中)+X(全省所有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协同推进机制。”
当然,在高中教育改革中,教师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重视江苏名师培养,以“‘江苏省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苏派名家培养项目’等一系列项目建设为平台,打造大国良师,培养一大批李吉林式、李虞南、于永正、成尚荣式的教育名家、教育大家。”马维林说,名师的培养重在形成以县域为单位的名师综合培养机制,发挥学校培养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师评价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记者 王拓 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