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淮安区集成改革,一村一策走致富路
试点村“一点五试”,当年就从低收入村名录中“出列”
2020-07-05 06:2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 黄 洁 记者 蔡志明 张莎沙)“全程机械化,水泥路铺到田头,还配套高标准水利设施,长势明显比普通农户的好,把田交给合作社种,我放心!”5月26日,在车桥镇丰年村举办的分红大会上,优秀社员代表殷艾国说。作为淮安区第二批集成改革试点之一,丰年村两年来集体收入增长超10倍,顺利脱贫摘帽。

近年来,淮安区遴选15个试点村开展“一点五试、集成改革”。淮安区委书记张笑表示,“集成改革”致力于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产业扶贫(富民)、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社区股份合作制”五项改革在一个点上统筹推进,让改革试点发挥叠加集聚和示范效应,为乡村振兴贡献具有淮安智慧的改革经验。

量体裁衣,探索“一村一策”

在项目选择上,淮安区坚持在结合各村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上进行选择,不搞“一刀切”。经过两年的改革,各个试点村摸索出不同的致富路子。

5月底,苏嘴镇沙吉村瓜果飘香。村口,一箱箱西瓜整齐码好,等待发货。“我们的西瓜皮薄瓤甜,一箱6个3斤重的小西瓜能卖到100元。一年下来,每亩地的纯收入达到过去传统种植模式的6倍多。”村党总支书记于洪军介绍说。过去,沙吉村曾是“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全村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是贫困户。经过调研,该村瞄准“瓜稻轮作”项目,在省、市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引进“苏梦6号”新西瓜品种,先后投入250万元建设400亩钢架大棚,建起省级农业园区蔬菜粮食轮作特色园,逐渐打出“苏嘴西瓜”的知名度。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卢滩村盘活1500多亩土地,发“芡实财”;泾河村投资虾稻共作高效特色农业项目,每年村集体增收40万元;宋集村在薄壳山核桃、苹果桃树等项目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下循环经济,以短养长,去年一年实现利润46万元……

化零为整,打好土地资金两张牌

丰年村党总支书记卢攀峰至今仍记得号召村民入股合作社的不易。“大家都不信任我们,认为你们哪会种田?”顶着质疑声,卢攀峰带领12名村干部挽起裤腿下田。耕种防收烘,每个环节由村干部挑大梁。“前几天分红大会,我们一口气发了41万元。最近又有300多亩土地要登记入股。”卢攀峰说。

一家家农户带土地入股,一亩亩土地串点连线成片,进一步释放农村生产力。截至去年底,15个试点村共计流转入股土地1.4万亩,配套建成区域性社会化服务中心12个、工厂化育秧中心14个、标准化农机库15个。

除了土地,淮安区还在资金投放方式上大胆创新。“过去各种惠农扶贫资金发放到村里,就像‘撒胡椒面’,难以形成合力,现在我们将各类资金整合起来,定点投放。”淮安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殷宏阳说。近年来,淮安区整合中央农业生产社会化项目资金、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省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区财政配套资金等,累计投入5300余万元,彻底改变了以往涉农资金投入分散、效益低下的现象。

农业现代化,让增收途径更多元

新冠肺炎疫情未能打乱车桥镇蛇峰村的春耕节奏。3月,新购置的一批高新农机设备,不仅解决了该村1000多亩地的喷药施肥问题,还为周边农户近5000亩土地提供农机服务,收益近5万元。“实现全程机械化,不仅节约大量人工,每年开展对外服务还有一大笔收入。”蛇峰村党总支书记万仕俊说。

村集体领办合作社,让更多市场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宠物市场火爆,我们尝试用育秧大棚12月至来年2月的空闲期种植宠物牧草。”卢攀峰告诉记者,这种牧草专供荷兰猪、荷兰兔食用,冠上丰年村“苏小农”品牌,每公斤售价可达20元,两个月就能收益6万元。改革开展两年来,不少试点村都培植独有的品牌农产品:沙吉村的“苏嘴西瓜”、蛇峰村的“塘河桥”大米、卢滩村的“卢家滩”芡实等都畅销全国。

去年,试点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达1282万元,所有试点村均实现改革当年从低收入村名录中“出列”,探索出一条具有淮安智慧的农村改革之路。

日前,淮安区第三批集成改革试点村名录出炉。15个新加盟的试点村,将实现新增点位与已改革点位连线成片,增强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扩大淮安区作为省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影响力。

标签:
责编:费念渠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