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杨毅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曾参与过重症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南京“728”事件、昆山“82”爆燃事件、盐城特大风灾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4月13日深夜11点半,杨毅接到国家卫健委的紧急调令,抽调她飞往黑龙江支援疫情救治。14日上午11点,杨毅作为全国专家组成员奔赴东北,与其他省份的重症专家一起支援从绥芬河转运至牡丹江市的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记者:在抗疫最吃劲的阶段我采访您时,您谦虚地说自己是“看家的”。其实,您作为江苏省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重症医学组组长,“看家”的任务很重要。从1月23日开始,您留守江苏,到各设区市指导重症患者的救治,大家叫你“车轮上的战疫英雄”。
杨毅:江苏整合了最优资源,省卫健委的相关领导在人财物方面给予极大支持,重症医学相关的多学科联合“作战”。我和江苏同道一起,齐力奋战,实现了江苏省本土新冠肺炎患者“零死亡”,圆满完成江苏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任务,这是作为重症医学专家的职责,也是分内事。
记者:“南征北战”。此刻,您又在绥芬河继续坚守一线,带去了哪些“江苏经验”?
杨毅:重症病人在哪里,医生就在哪里。对人类、对医生而言,新冠肺炎都是一个全新的疾病,我们需要不断了解。通过前期的江苏本土“作战”,我们摸索出“江苏经验”。3月18日,欧洲著名重症期刊《Annals of Intensive Care》在线发表了我们的论文《重症关口前移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江苏经验》。其实就是:患者分层管理、资源整合与调配,将重症关口前移,筛查重症高危患者,有效阻断重症和危重症发生,这样我们可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和重症患者,用重症医学的思维进行早期干预和规范治疗,有效改善病人结局。最近,我们一直在和黑龙江的同道以及国外的重症专家分享这个经验。
记者:这次抗疫,邱海波团队“硬核”挺进支援全国并在江苏本地守牢所有重症救治,目前最后坚守武汉的20位全国专家组中就有邱海波和潘纯两位,可以说“航母团队”展现了实力,也经受了新的历练。
杨毅:是的,我们团队被称为“鸡血团队”。志同道合才能是团队,邱海波教授一直对工作高要求、对错误“零容忍”,不断推动团队成员进步再进步,正是这种严格到近乎苛刻的风格让整个团队迅速成长。可以说我们重症团队平时就是“战时”状态,没有能力、没有对职业的挚爱根本留不下来。所以这次抗疫,也是对我们团队实力的一次检验,无论是前方的潘纯、黄英姿、莫敏、护士长李晓青等,还是“守家”的刘松桥等医护,都能独当一面,“来之能战”!当然,经过这次抗疫,团队不仅仅是医疗救治能力的提高,我发现他们的协调、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整体实力又得到一次很大的提升!
记者:昨天(4月20日),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个人(集体)名单公示,其中潘纯入围“抗疫”类,也说明团队的梯度接续。
杨毅:是的,邱海波教授和我都是“60后”。我们非常重视团队梯队建设,一代代接续成长起来。大年三十,说到抗疫,科室里“80后”“90后”的“小朋友”们(我都习惯叫他们是“小朋友”)几乎齐刷刷地响应,说“重症医学责无旁贷!国有难,召必回,战必胜!” 现在返回到这个聊天记录时,我仍然控制不住眼泪,真的很感动。这份责任感,是邱老师传承给整个团队的灵魂。我们常常开玩笑,说“邱教授是‘鸡血王’,他带着一群‘鸡血娃’在‘战斗’”。
记者:2019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年会上,你做了“懂得”的主题演讲,让大家伙儿“眼泪花花”,印象中几句话特别好,“乘风望远,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日月不肯迟,四时常相迫,一年星月,满身风雨,不放弃,常相持,懂得。”
杨毅:2020年,开局真的不容易!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我觉得,我们医生护士冲在救治第一线,大家很容易记得。其实,这场疫情防控战,是所有人齐心协力的“战斗”,党委政府、社区民警、志愿者、家长学生……所有人,都在尽自己力量出力。大家都不容易,我们的病人以及病人家属也非常不容易。经过这次疫情,我想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思考,除了对学科发展的思考,还得想想人与人、人与社会,理解、包容、共情、共生等等,我想这些,留到今年的年会上一起分享。
记者 沈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