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观潮|写意未来,江苏多市在这四字上“撞了题”
2020-04-12 22:3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颜云霞  
1
听新闻

最近,观潮君注意到两条新闻,一条是4月9日,泰州市召开产业强市推进大会,从系统谋划、务实推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泰州推进产业强市的方向和路径;另一条是,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最近在调研中多次提到“产业强市”,澎湃新闻就此发表了一篇“江苏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履新满月,为何强调最多的是这四个字”的报道,该报道在镇江市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写意未来,江苏多市为何在“产业强市”这四个字上“撞了题”?观潮君今天就来和您说一说。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仔细梳理,观潮君发现,除了泰州、镇江,近些年来江苏有不少市提出过“产业强市”。比如:

2014年12月,连云港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报告指出,产业发展滞后是当前连云港面临的最大短板。敲鼓须用重锤,补短要下狠劲。要高举产业强市大旗,把产业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奏响发展最强音。

2015年8日,无锡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推进产业强市,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2016年3月,《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将产业强市放在建设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发展更充分的新徐州的首位。《纲要》中提到,徐州将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基本导向,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主干部分,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技术先进、协调融合、优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2016年10月,盐城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全面小康的根基在于产业,产业强则盐城强”,必须立足“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围绕打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个链条”,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能终端、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尽快形成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

除此之外,其他城市虽然没有明确讲“产业强市”,但实质性内涵大同小异,只不过表达方式略有不同,属于“形不似而神实一”。比如苏州就提出,要推进“制造强市”。2017年11月,苏州成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苏州提出,要以“制造强市”为目标,全面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产业强市”已经成为江苏各设区市高度关注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江苏众多设区市都把目光聚焦到“产业强市”这四个字上?观潮君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江苏素有重视实业的传统。从近代张謇、荣氏兄弟实业救国,到如今周耀庭、周海江父子一颗“红豆”名扬世界,实体经济是江苏最厚实的“家底”。且看两组数字:截至2018年,江苏制造业的规模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41248.5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13%,高于广东、浙江;去年11月,《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发展报告(2019)》发布,从数量上看,江苏入围数居首位,达到25个,占据榜单的四分之一。从位次上看,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四地继续强势领跑,仅江阴一地的工业,就有11家企业进去了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可以说,制造业是江苏的底气所在,更是安身立命之基。正因为江苏人素来就实在,江苏历来都重视实体经济,所以,抓产业、重产业、强产业也就是题中之义了。

第二个原因,是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把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重中之重的任务。比如,去年12月召开的江苏省委第十三届七次全会,将未来发展重点归纳为五个“聚焦”,其中,聚焦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排在首位。之所以如此,或许可以从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上找到答案。省委书记娄勤俭明确表示,江苏的产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在国内制造业是强的,但是从全球产业链的布局情况来看,还没全面达到中高端水平。江苏各地重视产业发展,是对省委精神的贯彻落实。

第三个原因,这也是日趋激烈的竞争之下,城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从世界一些城市看,一些曾经制造业很发达、产业基础很强的城市,由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初心”,不再那么重视实体经济,有的甚至把城市发展的中心完全放到了虚拟经济上,最终导致了城市的空心化,使城市发展失去了坚实的产业基石。正因为此,一些地方提出,要重振工业、实现制造业回归。我省无锡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更是提出了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为无锡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最坚实的战略支点。他们笑称,城市发展不能“包子”还没有到手,就把“窝窝头”丢了。在产业立市、产业强市的主导下,无锡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的战略导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摆脱“十一五”以来持续下滑、在全省整体靠后、部分垫底的局面,部分重要指标增速已位居全省前列,实现了城市能级的新提升。

再回到泰州和镇江。泰州三大制造业基地,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可圈可点,是泰州的特色与亮点。但同时,泰州的“麻筋”也有不少。一方面,从区位来看,泰州隶属苏中板块,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员,泰州区位不算佳——“四不靠”,不靠南京、不靠上海、不靠大海、不靠铁路大动脉,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另一方面,经过多年努力,泰州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还不高、产业高端化步伐还不够快、产业集聚进程缓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产业,成为泰州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由此,系统谋划推进产业升级,着力提高传统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着力实现产业链高端化和现代化,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特色产业集群、创新集群,这是泰州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泰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再来看镇江,镇江虽然隶属苏南板块,但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经济总量,镇江都难以与苏南其他城市比肩。破除“小城思维”,尤需要“产业”破题。2017年,镇江围绕“产业强市”,开始了一系列紧锣密鼓部署:2017年5月,镇江召开经济发展大会,明确了“产业强市”战略,并勾勒出“特色高端”的发展路径。7月,镇江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提出,大力提升发展热度,“对标苏南加油干”。8月,镇江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三年内将围绕“产业强市”,重点培育“3+2+X”产业链,推动制造业做大做强。从发展历史看,破解“偏重偏化”局面后,镇江瞄准了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以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可见看出,无论是破除“小城思维”还是抓产业发展的 “麻筋”,旗帜鲜明地提出产业强市,正是各设区市审视自身发展之后的明智选择,是谋划未来的战略之举。

江苏各设区市纷纷提出 “产业强市”,那么,“产业强市”怎么强?同样是“产业强市”,有什么不同?发展方向和路径有什么差别?这些问题也值得关注。在观潮君看来,虽然字面上是一样的,但内涵却有很大不同,同样是“产业强市”,但因为融入了各个城市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基因,实现的方向和路径自然也不相同。总的来看,推进“产业强市”,恐怕要做好“快”“准”“实”“干”四篇文章。

“快”。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痛,来自于面对经济失速与产业困局时的焦灼感,变,来自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新校定和路径确认。再喊“ 产业强市”,要有“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等不起”紧迫感。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未来产业发展上,各地相当于在同一起跑线。这时候,往往是谁起步早,谁战略实施得当,谁就能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准”。发展产业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靶向治疗”的思维,精准挖掘城市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盯着薄弱环节攻,聚焦重点难点干,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在“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方面,要结合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确保方向精准、思路精准,做到既推动面广量大的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又注重重大项目的引进落地,既握好手中的“窝窝头”,也学会拿好别处的“肉包子”。

“实”。“产业强市”不能写在文件里、说在嘴头上,要有实打实的政策、实打实的举措、实打实的落实。当有“产业发展之中,哪里需要有问题破解,就在哪里发力”的施策逻辑,当有“政策不在多,在于精、在于管用、在于切中要害”的施策准则,当有“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的施策重心,当有“往实里做,向深处推”的施策作风,还当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施策理念,真正为城市发展打开新空间、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干”。“产业强市”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战略,战略,往往不能一蹴而就。非常之事,更要下非常之功、尽非常之力。要认识到,建立一个企业是容易的,但发展一个产业,既需要搭“梁”,也需要立“柱”,既需要构“群”,也需要长“链”,联系着政策、创新、人才、服务等方方面面,如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如何培育企业发展土壤,许多问题要花更多功夫去研究。要以实干之风,把“产业强市”推向前进。

记者 颜云霞 魏晓敏

标签:产业;泰州;江苏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