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167厘米,体重59公斤。这一标准身材,郑小明已保持了20多年,只因他笃信:“过硬的身体素质,是成为一名优秀消防战士的必备前提。”
郑小明是苏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三站站长助理。39岁的他,在队伍里已是“老人”,但至今仍是“单杠卷身上”“双杠臂屈伸”两个项目最高纪录的保持者。上杠、引体、拉伸,这组动作,郑小明30秒能做30次。这背后,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说,从穿上消防服的那天起,就不敢有一丝倦怠。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苏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取消休假,要求全员在岗,实行封闭管理。郑小明为此制定了更为严苛的训练计划,每天带着队员们上午练技能、下午练体能。他还编了句顺口溜勉励队里的年轻人:“训练不靠前,不配做好消防员;武艺练不精,党和人民不放心。”
郑小明带的这支队伍有个响亮的名字:苏州工业园区消防救援大队“茂珲班”。郑小明同时也是“茂珲班”的班长。2012年,23岁的苏州消防队员孙茂珲在执行任务时,将呼吸器让给战友而壮烈牺牲。为延续他的精神,苏州消防设立了“茂珲班”。在大家眼里,这是一个“特别”的班:特别能攻坚,特别讲奉献。
“郑小明来当这个班长,当之无愧。”因为他也曾作出同样的选择。在一次灭火救援任务中,郑小明和队友排查到一名行动不便的老人被困,但她却迟迟不愿离开。紧急关头,郑小明摘下自己的氧气面罩给老人戴上,背起老人就往外跑……这次任务中,郑小明“四进四出”,救了6个人。
去年3月21日,盐城响水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当天下午6点,郑小明带领“茂珲班”前往增援,凌晨到达现场。“到处是裸露的钢筋、碎裂的混凝土块、流动的不明化学液体,随时有二次坍塌、二次爆炸的可能……”时隔一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身经百战的郑小明依然历历在目。
“当时来不及多想。” 郑小明一下车就投入战斗。第二天天亮前,他已4次进入厂区,成功救出一名被困群众,并发现了一具遇难者遗体。
来不及休息,新的任务又来了。厂区内,一个30吨的硝酸罐体正在泄露,一旦发生爆燃,几公里内的建筑物会被全部摧毁。“这个任务又要快、又要稳,我是老队员,我必须上!”戴上几十斤重的空气呼吸器,郑小明与队友再次出发,穿过冲天的火光和烟雾,躲过隐藏在灭火泡沫下的暗沟,终于抢在死神之前关闭了阀门。
一个空气呼吸器能用半小时左右。那天,郑小明进出火场20多次,用完了12个空气呼吸器。直到战斗完全结束,他才意识到,自己已4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了。“如果平时不训练,关键时刻就可能撑不住。”郑小明不觉得辛苦,反而有些自豪。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有任务总是冲在最前面,越紧急、越危险,他越是要去。”提起这位共事18年的老队友,苏州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三站指导员董伟章又敬佩又心疼。“我们后来才知道,从苏州出发去盐城那天,郑小明刚刚请了假。儿子连续高烧3天,他正要去医院陪护。但接到紧急命令,他没有犹豫,上了车才给家里打电话。”对家人,郑小明不是没有牵挂和愧疚,但这些,他很少说起。
20多年间,郑小明累计参与5000多次抢险任务,救出近百名被困群众。他本人也先后获得“现役部队优秀士官”“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最美警察”“江苏好人”“灭火救援尖兵”“十佳基层官兵”等荣誉称号,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
“自身过硬,百姓放心。”这是郑小明的座右铭。为适应国家对消防救援队伍提出的“全灾种、大应急”的新要求,郑小明带头摸索、主动钻研,迅速成长为消防系统的“全能型标兵”。
本报记者 孟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