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立志让盐碱地变成“绿意江南” 除夕夜“最美的逆行者”王才林
2020-01-24 08:5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王才林在沿海滩涂农田察看“耐盐水稻”长势。

试验成功后,王才林团队在田埂上欢呼。

今天是除夕。年夜饭,团圆饭,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今天的车流、人流汹涌,都汇往一个方向:家。今天晚上,江苏省农科院著名水稻专家王才林,却要从南京的家“飞”到海南去。他不是去度假,而是去工作。王才林,春运熙熙攘攘人群中,一位“最美的逆行者”!   记者 黄建国 缪礼延  通讯员 马一杏

来自“鱼米之乡”的农学博士最大梦想是让中国人吃上“最好的大米”

“我们在海南的南繁水稻育种基地,一天也离不开科研人员。我带几个人过去,平时在基地的科研人员就能回家过年了!”王才林昨天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我们的‘南粳46’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水稻明星品种,如今在江南地区已累计种植数百万亩了!”“南粳46”是王才林潜心十多年培育出的第一个优良稻米品种,真正是“十年磨一剑”。1991年,已在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工作五年的王才林,被单位推荐到日本鹿儿岛大学攻读农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又在日本宫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刚到日本时,老师请他吃了一顿便当。吃着喷香美味的米饭,他彻底改变了对稻米的认知。王才林从小在“鱼米之乡”无锡农村长大,高中毕业后回乡当过三年农民,以前一直想着能够吃饱饭就行。到日本后他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好吃的大米。留学期间,王才林暗暗下了决心,回国后一定要研究出“好吃”的大米,让同胞们不仅吃饱,还要吃好!“只要在田里闻着稻米的清香,我的心里就感到格外满足。我的最大心愿,就是让中国老百姓都能吃上最优质的大米!”有着28年党龄的老党员王才林动情地告诉扬子晚报记者。

“全国第一”的好吃大米“十年磨一剑”背后是科研者甘于寂寞和无私奉献

从日本学成回国后,王才林动起了杂交育种的念头。经过大量筛选,他最终选用江苏优质品种“武香粳14”和日本“乳玉皇后”杂交,从“乳玉皇后”中找到好吃和抗病的基因,又从“武香粳14”中找到高产基因,将好吃、抗病、高产的基因结合到一起。为了加快选育进程,他选择了光照时间长的海南南繁作为育种基地。此后,王才林的育种团队每年要在数以万计的不稳定材料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需要的后代进行“加代”种植。“至少要完成八代子孙的选育,才有可能将基因特性稳定下来。”王才林介绍,优质品种培育出来后,还要在江苏不同区域试种,品种审定后再大面积推广。我们今天吃到的大米,至少要花十年才能从试验田走上我们的餐桌。好吃大米的背后,凝聚着科研工作者甘于寂寞的坚守、不计成败的境界、无私奉献的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08年,王才林终于选出适宜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质品种“南粳46”!此后,王才林团队又接连研发培育出“南粳5055”、“南粳9108”、“南粳505”等品种,平均亩产高达600~700公斤,实现了优质与抗病、高产的统一,主要指标均达国家二级优质稻谷标准,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最好吃的大米”。这些优良品种已成为江苏优质米品种的杰出代表和优质米品牌创建的主导品种,并辐射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区。2016年,在日本举行的中日优良食味粳稻品种选育及食味品鉴学术研讨会上,“南粳46”一举战胜日本诸多品种荣获“最优秀奖”。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暨国家水稻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推进会上,“南粳46”和“南粳9108”双双荣获金奖,其中“南粳46”在粳稻组得分排名第一,成为全国“最好吃的大米”。

“超级稻”是心血汗水浇灌出来的他抱憾父母去世时自己出差在外

在农业圈里,王才林是有名的“水稻痴”。在每个新品种“蝶变”的十来年里,王才林育种团队也跟着水稻的生长周期“迁徙”。为了研究新品种的生态适应性,他们在全国各地设置了30多个生态测试点,有时一天要跑好几个区县。每年夏天,酷热难耐,却是他们搞科研的最佳时期。为了记载水稻从苗期到抽穗期的完整实时数据,王才林带领科研人员每天晨曦初露就下田,上午忙到九、十点钟才能吃早饭,接着又到田里一呆就是四五个小时。王才林晒得黝黑,他说:“农业科研的果实是地里长出来的,科研人员的脚也要长在田里!”

有年夏天,王才林患了严重的牙髓炎,要拔掉两颗牙。手术过程中,牙龈不慎被撕裂,缝了5针。医生嘱咐他一定要多休息,可手术刚结束,他就马不停蹄赶到溧水基地选种。麻药一过,口腔剧痛阵阵袭来,他疼得满头大汗。大家都劝他回去休息,他却笑着安慰大家:“季节不等人啊!”2004年,江苏省暴发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面积达2300多万亩。王才林得知后心急如焚,立即带领科研团队组织育种单位联合攻关。那几年里,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病虫害搏斗,几乎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常常累得一坐上车就睡着了……终于培育出优质高产水稻早熟晚粳品种“南粳44”,打破了江苏水稻不“抗癌”的魔咒,累计推广1500多万亩,经济效益达40多亿元,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2010年,王才林研究员的这项抗条纹叶枯病育种发明专利震惊海内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的多项科研成果接连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大奖。截至目前,王才林已获得18项国家发明专利,另有几项专利正在申报中。他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等多项荣誉称号,还陆续培养出3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成功的背后,有拼搏的汗水,也有辛酸的泪水。老父亲2009年去世时,王才林正在外地出差,他掩面抽泣,觉得自己亏欠家人的太多。他最牵挂年迈的母亲,每年也只能抽空回老家三四次,给母亲洗脚剪指甲,陪她聊会天。“2018年5月13日,这天还是母亲节。母亲96岁高龄了,我五一节刚回老家看望,万万没想到,在我出差时母亲走了……”面对扬子晚报记者,王才林哽咽了。

“耐盐水稻”产量高还能改善生态环境

他立志让盐碱地都变成“绿意江南”

“我们今年准备精选一个优良耐盐水稻品种,在新疆天山脚下1000多亩沙土盐碱地上种植,现在只等三四月份天山雪水融化,灌溉到农田里就可以播种了……”近日,刚刚从新疆回来的王才林满面春风地对记者说。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是祖国的西部边陲,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2017年,新疆克州农业部门与江苏省农科院“联姻”,计划在克州开垦一万亩沙土盐碱地,种植耐盐水稻。时任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的王才林立即带领他的团队,从全国100多个优良水稻品种中选出15个品种,在克州阿克陶县盐碱地试种。王才林团队攻坚克难,去年确定了4个耐盐品种扩大种植,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而且稻米品质非常好,被业内惊呼为“奇迹”。王才林告诉记者,水稻种植形成的特殊水环境,还有助于盐碱地土壤的持续改良。如果能大面积种植耐盐水稻,广袤的盐碱地会变成生机盎然的“绿意江南”,将大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改善生态环境。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3500多万亩沿海滩涂、15亿亩内陆盐碱地。“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耐盐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几年前正式启动,王才林是该项目的首席专家。经过反复试验,王才林团队的耐盐水稻品种“南粳9108”,已在盐城沿海滩涂盐碱地多个农场示范种植,取得了良好效果,2018年最高亩产已超过600公斤。目前,“南粳9108”、“盐稻12号”、“盐粳765”等耐盐新品种已在江苏、辽宁等沿海滩涂盐碱地示范种植。王才林又踏上了向更高科学山峰攀登的漫漫征程……

标签:无私奉献;科研;寂寞
责编:吕霞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