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镇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总结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经验。该镇立足红色文化抓党建,突出党建引领,为乡村振兴夯实战斗堡垒和动力支撑。通过农房改善,土地流转破发展之局。以农户+合作社+公司经营模式,促进资源集聚,激发产业活力,从而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脱贫致富。双庄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淮安有个革命老区刘老庄,老区脱贫有个龙窝塘(双庄村)。这里有英雄的精神传承和“见龙在野”的美丽传说。2017年以来,双庄村用“英雄精神”武装基层堡垒,积极回应群众愿望诉求,通过整村异地搬迁,发展特色农业走上致富路,书写了不一样的脱贫故事。
美丽传说“龙窝塘”
双庄村原名“龙窝塘”,传说中,有一条龙从天而降,在田野里辗转腾挪形成了常年储水、深不见底的水塘。人们认为这个水塘正是鲤鱼跳龙门之处,能带来好运,便纷纷赶到周围居住。“龙窝村”因“龙窝塘”而得名。双庄人依塘而居,取水生活,虽然村名几次易名,沟塘几经整理,龙窝塘至今仍得以保留。村里有人说,龙窝塘寄托着双庄人脱贫致富的一个“梦”。
双庄村所在乡镇——刘老庄镇远近闻名。英雄群体新四军“刘老庄连”把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英雄事迹镌刻在这里。1943年,新四军3师7旅4连全连82名指战员为掩护群众和大部队转移,与日伪军交战整日,全部壮烈牺牲。当地建起了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纪念英雄,对标英雄精神。
在纪念园内有两棵上百年的碧根果树,每到夏季,满枝碧根果香气阵阵。在每年征兵时,双庄村的新兵均会积极加入“刘老庄连”。在许多抗震救灾的英雄故事里,常会出现双庄籍军人的身影。这些士兵和百年大树一起,毅然守护着革命英烈,也期盼着老区脱贫致富。
2019年,2000亩碧根果以帮助脱贫的方式在双庄村挂果,喜获丰收。通过实施整村搬迁,土地全部集中流转,碧根果连片种植成功并向外推广,全村成功脱贫出列。一时间,龙窝塘果树飘香,英雄精神绽放脱贫之花。
精准研判“三大难”
“脱贫致富?确实有难度!”双庄村党总支书记陈延龙说,“全村耕地4480亩,村集体资产仅有村部、5座打水电站、3幢养鸡大棚,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人均年收入10610元。村级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党员队伍主要由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入党的中老年构成。这就是双庄村的老底子。”
“群众有期盼,要找出路,还得精准研判。”陈延龙谈起村里发展的“三大难”。
首先是“交通难”。双庄村地处三县四乡边界,位置偏交通难。步行到镇上就要40分钟,到城区就更远。没有交通,就不能充分享受镇上更加完善的公共设施配套,重复建设又是资源浪费,原地发展便拖全镇后腿。
其次是“生产难”。农户承包地零散,不能搞规模生产,种子、肥料、机械耕作成本降不下来,特色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无处生根。
三是“留人难”。交通不便、生产滞后就留不住人,大部分年轻人往外跑,打工赚钱学技术,学好了技术回村创业,发现村里没人又没条件。因为养老抚幼而不能出外打工的,又无事可做,就业不足。渐渐的,留在村里的多是年纪比较大的,看问题的眼光和发展的思路也就打不开了。
“交通难”“生产难”“留人难”,“三大难”能不能难住“英雄汉”?答案就是一个字——“搬”。
神来之笔“三不选”
“一天签约470户,3天全部签约,40天完成搬迁拆除。”这虽是陈延龙拆迁工作笔记上的一句话,背后却大有文章。
“祖祖辈辈住在龙窝塘,我们哪儿也不去。”原来,搬迁之前已经有了村部周边和龙窝塘两个旧安置点,并居住了部分农户。村民们安土重迁,对龙窝塘确有感情。
“少数服从多数,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陈延龙定了这个原则。他分析,村部安置点基础最好,搬迁拆除成本最高。龙窝塘历史最久,感情最深。重新选址规划更科学。三个方案,哪一个是群众的最根本诉求?
“要及时掌握村情,解决群众困难,村干部要把11个零散的村民小组,几十个自然村庄走一圈就得用去半天时间,遇到问题处理就更费时费力。”陈延龙左思右想,下定了决心——“三不选”,整村搬到集镇去。
搬到集镇集中居住就不一样了,播一条广播全小区都能听到,每天早上半小时就可以绕村里走一圈,干群交流多了,群众融入集镇享受更多配套。
陈延龙装修配套就花去19万元的自家楼房,折价15.38万元带头交付拆除。
“做吃亏的少数,带动全村致富。这也是少数服从多数。”陈延龙从村、支“两委”干部开始做工作,11个村民小组党员干部带头签约拆除终于把干群的心拢到了一起。经过与“街头村”刘皮村协调,成功置换出土地建成“双庄社区”。2018年12月,总建筑面积约7.46万平方米的双庄社区交付使用,村民们洗脚上楼,感慨“生活大不一样”。
零存整取“三结合”
生活不一样,生产更不一样。“搞生产,不简单。政策要用足,村里要牵头,企业要积极。土地零存整取上规模,资源要素也要零存整取出效益。”陈延龙对流转后的5600亩土地利用,做了这样的安排。
——整村搬迁解决“交通难”,土地集中可以解决“生产难”。对异地搬迁后的土地进行整理集中流转,提高土地产出是双庄村脱贫致富的核心环节和具体实践。保持持续发展,形成产业支撑还是要靠人才积聚,解决“留人难”。
2018年5月,双庄村、支“两委”主要干部赴苏南培训,通过现场教学、互动教学,向有关专家请教碧根果、金针菜等培育、种植、管理、销售技术,扑下身子考察碧根果近十年来的行情。积极请教江苏省农科院专家,邀请6名专家到村指导,还与省农科院有关部门签订抓党建促发展共建协议。
事实上,早在搬迁工作启动之前,村、支“两委”就对土地流转项目进行了谋划。搬迁工作一结束,土地整理出来便开始对外招引懂生产、有经验的大户前来商洽。最后从18家公司和大户中选出8家项目方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其中包括碧根果产业园、烘干房项目、金针菜产业园以及温氏集团投资的5000万元的现代化养猪场、养鸡场出租项目。
3年前,龙窝塘边住满了人家。他们渴望发展,过上幸福生活。他们有的守着龙窝塘,各自为阵,靠着一麦一稻缓步前行;有的远赴他乡,怀揣梦想,却因土地零散不便回乡大展拳脚。今天,双庄人离塘不离家。他们居住在集镇,上班在企业,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他们整理出老庄台,在龙窝塘周围种起了碧根果,实现了致富梦。双庄村2017年集体收入达21.38万元,顺利出列。2018年村集体经济达48.86万元,农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4万元。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得到锤炼,能力显著提升,党组织基层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不断加强。
许祥瑞 祁正 吴晓丹 严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