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原创歌剧《周恩来》延安演出激起巨大反响
2019-10-17 07:0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万程鹏摄

  中国江苏网讯 10月15日22:30左右,延安大剧院里,鲜花,掌声,欢呼声,雄伟的礼乐声,和舞台上江苏原创歌剧《周恩来》演出人员的激情谢幕,交织成热烈、感人的一幕。当周恩来饰演者王传越,邓颖超饰演者宋元明,指挥俞峰,作曲唐建平等主创人员手挽手走向前台,不少观众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文艺与时代、人民之间激烈碰撞的时刻。

  这一天恰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纪念日。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上,歌剧《周恩来》“回到”革命圣地延安演出,是优秀文艺工作者的不忘初心和艺术培根铸魂、引领时代风气的神圣职责。演出后,剧组主创人员和观众与记者分享了心声。

  “这是我演过的最高难度的一部歌剧!”两个小时的演出,“周恩来”的唱段几乎贯满全剧,其中还包括6段分量很重的咏叹和宣叙……如此大的体量,让周恩来饰演者、男高音歌唱家王传越直感慨“太难了!”但用高质量的演出,身入、心入、情入地演绎好这位人民的好总理、人生的好楷模,在他看来是艺术家的职责。演出落幕,当他看到台下泪水与掌声交织,知道自己在歌剧舞台上“立”住了周总理的形象,心中的情感难以言喻。更令他感动的是延安人民和总理之间的深情厚谊:“剧中,周总理临终前还惦记延安‘目力所及,却见黄土连天,变化甚小’。今天,延安实现‘由黄变绿’的生态转变和飞跃式的经济发展,能以演员的身份‘替’总理看看今日之延安,是何等的幸福!”

  歌剧《周恩来》的音乐总监、江苏省交响乐团团长吕军告诉记者,在歌剧中重现总理风采,对他而言有着一份特殊的意义:江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展出的2000多张照片中,有一张是周总理亲切看望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团员,拍摄于1971年6月5日,吕军就是其中一位。时隔近50年,他依然记得孩子们高兴地围在总理身边,争相与他合影:“总理非常和蔼可亲,问我们叫什么名字,几岁了,这份温暖至今激励着我,创作更多文艺精品,为时代和人民服务。”

  “当年周总理和红军队伍来延安时,在我家里住了几天,这是我的爷爷奶奶在我小时候常常讲的故事。1973年周总理回延安时接见了延安党校的同志,我父亲就是其中一位。总理去世后,许多怀念他的乡亲把祭奠总理的花圈送到了我家。今天,在延安大剧院,周总理又‘回来’了!我仿佛又看到了他那埋头处理政务、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身影!”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医务工作者邢延芳眼含热泪地说。

  经典红色题材、家喻户晓的人物和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三点中的每一点都会增加作品的创作难度,打动人心,并不容易。中央音乐学院研究中心黄宗权认为,歌剧《周恩来》没有套路化的说教模式,没有脸谱化地拔高人物,没有刻意的煽情,大量的细节让该剧充满艺术的精致感,使观众通过这台剧看到了中国歌剧的成长,“其中最大的进步是歌剧中各个工种的水平都在提高,专业性、职业化程度大大提升。”

  “是独立自主、依靠中国人走自己的路,挽救了中华民族——这是歌剧《周恩来》对我们今天展示的最有启示的意义。今天中国要发展,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被核心技术‘掐喉咙’。”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说,“在艺术探索上,歌剧《周恩来》罕见地把领导处理国家事务作为歌剧展现的内容,以承担时代难题和冲突的大国总理为切入点,展现了共和国筚路蓝缕的初创历程,从中挖掘出值得当代人继承的初心,这是歌剧《周恩来》在艺术上的重要成就。”

  记者 陈 洁 高 鑫 冯圆芳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