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深度融入,长三角科学规划迈向“精细化”
2019-10-15 20:2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梦然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以《蹈浪涛头再弄潮》为题,10月11日,江苏再登《人民日报》头版,生动讲述了“长三角见证高质量发展——江苏篇”的改革故事:弥合南北梯度,协同并进、加快产业布局,转型正酣……无数个“破旧立新”的背后,是科学规划在“定盘指航”。

  “简单的东西做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改革的深水区、利益的博弈区,要有智慧去解决。”日前,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中央已经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再次为长三角一体化按下“快进键”,当前阶段,三省一市应充分应用新时代的新手段,以“一盘棋”思维,提高区域规划的科学性与健康发展性。

  一座村庄的青山绿水,流动出跨区域生态美

  比起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唇齿相依”的长三角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有着更为迫切的协作需求。“下游的水质差了,有可能是上游污染的,上游洁净的美丽乡村,甚至能带动起一条河流的碧波荡漾。”陈雯认为,长三角各级地方政府的规划,不能割裂地看待生态问题,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区域协同的科学眼光谋发展。

  句容陈庄就是陈雯所说的关键小村庄,它位于太湖流域最上游的水源涵养山区。“我还记得2013年第一次走进陈庄,那里没有通自来水,也没有污水处理设备,农药化肥施用多,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物就直接流入太湖水域上游水系,进而影响流域环境质量。”陈雯为当时陈庄的状况心痛:当地村民毫无意识地下农药化肥种树种菜,处于最上游且没有工业影响的村庄也有几条河流属于五类水。周边有些跟风发展的农家乐和民宿生意萧条,发展趋于空心化。

  能否在陈庄开启一个知识乡村实验?同年,陈雯和合伙人——台湾点子整合行销公司总监廖美华一道,为陈庄从头到脚地出了套绿色转型方案,运用“新技术”改善当地水环境。陈雯从农村供水工程、真空分离源厕所、水土气监测体系和池塘生态化净化改造等工程入手,5年来联系中科院及地方,在陈庄投入了500多万元课题费,五类水已被消除,青蛙老鹰等生物多样性好转的指征生物回来了。廖美华则把台湾当地的“自然农法”种植技术带进陈庄,不需要农药化肥,从野菜中萃取营养液,直接喷淋在蔬菜上,提供养分的同时还可以驱虫。大白菜、莴苣、毛笋、地瓜……时令菜应有尽有,甘甜可口,统一每斤8元,村民们微信订单不断,生态美带来的是钱袋鼓。

  “乡村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注重科学规划。”陈雯举例说,现在农村都修起了水泥路,实际上“不加滤镜”的泥土地才能保证生态链的完整性。“今天上山打板栗、摘豇豆、追鸡赶鹅,看到了水边的白鹭山上的灵芝,听到了鸡犬之声……”这是最近陈雯发在朋友圈的陈庄近况,也展现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实图景。据悉,陈雯以陈庄为课题做研究的村庄“绿色转型”方案,正酝酿向长三角地区推广实践。

  一张环境“监测网”,助力长三角“蓝图绘到底”

  探索以“上游主动保护下游,下游支持上游发展”为核心的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长三角各地频繁展开合作,以新技术形成发展合力。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青浦区与江苏省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三地在环境保护上开联防联控联治,建立了水质协作机制。据悉,相关部门建立了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机制并加强联动、共同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共享。三地开展应急监测演练,提升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部门应对跨界环境污染事件区域联动机制和应急响应能力。

  “城市群不仅仅是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的一群城市,更是以分工、协作、共享为特征的城市发展命运共同体。”有关专家指出,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已陆续制定实施方案,长三角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一定要抓住规划这个“牛鼻子”,才能推进发展协调。

  此前上海曾提出“以环境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亩产论英雄”。陈雯认为这就是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体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此前,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正式挂牌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区域中心),持续推进“上海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区域中心)的建设,负责长三角区域预测预报工作的总体协调,并为各省市重污染预警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三省一市的生态环境融合步步深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蓝图未来可期。据悉,上海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率先在国内联合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省监测中心开展了跨区域空气质量联合可视化会商,在冬半年污染多发季节开展每周区域可视化会商和不定期调度会商;并与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每日完成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专报,为提高地区预测预报技术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布局到要素到机制……长三角全面奏响协同发展“最强音”

  从布局到要素、再到机制,从规划到行动,长三角正全面奏响协同发展的“最强音”。

  专家认为,下一步,长三角一体化势必要从搭“四梁八柱”向“内部精装”迈进,要进一步对长三角地区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合作机制不完善、城市群空间范围面临重构等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要在打破行政界线约束、促进要素有序流动的基础上,把分散的各个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区位条件差异性,分工协作,有机配置,形成一个整体合力。”陈雯指出,区域一体化最终应通过分享经济以促进公平和互补的制度安排,让更多区域可以享有发展红利。

  上海是开放前沿、创新高地,江苏实体经济突出,浙江是数字经济的先发地,安徽则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何让创新因子跨区域流动,凝聚成一股发展动力?记者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实践中找到了答案。上个月开幕的第二届长三角科技交易博览会上,上海嘉定、江苏苏州、浙江温州和安徽芜湖共同签署《深化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战略协议》。嘉定与温州、苏州和芜湖将深入合作,通过“互联网+科技资源”,率先实现科技资源、科技服务的互通互联、合作共享,促进成果对接,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的示范模板。目前共有1369项服务资源入库,其中上海市596项、温州市420项、昆山市347项、太仓市6项;科技券服务机构为136家,其中上海市56家、温州市39家、昆山市32家、太仓市9家。

  “一方面,上海的优势带动了长三角其他城市科创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上海在技术和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也需要向外部进行溢出。”太仓市科技局局长万芬奇表示。今年4月,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开通上线,整合了区域内的1195家法人单位、26700余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超过300亿元。

  “长三角地区将走向深度一体化阶段,发展目标将从地域共同体、经济共同体走向利益命运共同体,合作重点将从交通等基础设施合作、经济合作为主转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全方位一体化合作。”陈雯表示,未来,随着各地对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的进一步落实,长三角地区在解决各类问题的同时也将迎来更多的机会和发展,期待迸发更多新的“化学反应”。

  记者 王梦然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