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事迹陈列馆
54年前,面对即将爆炸的炸药包,一名解放军战士纵身一跃,挽救了12人,却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他叫王杰,他的名字,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他的精神,在中华儿女心中树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如今,在王杰事迹陈列馆里,那件被炸成碎片的血衣,记录英雄牺牲时永恒的瞬间。1965年7月14日,原济南军区装甲兵坦克二师工兵营一连五班班长王杰,带领民兵进行最后一项训练——“绊发式防步兵应用地雷”实爆,讲解示范时,炸药包突发意外,生死关头,他毅然用身体压住炸点。
“王杰的身躯没有一处是完整的,鲜血染红了周围的土地。”陈列馆讲解员谢梦琪说,老班长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豪迈誓言:“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烈士墓前,汲取奋进力量
小时候,从军的种子,就埋进王杰的心田。
“他就坐在我对面,仰起稚嫩的笑脸看着我。”回忆起小学时期的王杰,山东省金乡县原城关第二完全小学教师刘守庚说,每当他讲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王杰的眼神里总会流露出钦羡的光芒。
在王杰的出生地金乡县高河,河堤上散葬着当年解放军打羊山、金乡时牺牲的数十位烈士遗骸。1957年12月,金乡县组织收殓散葬的革命烈士遗骸进行集中安葬。
王杰收殓的第一位烈士名叫刘思代。1947年底,刘思代在攻打金乡的战斗中曾用手榴弹炸毁敌人的一个机枪点,后撤途中,不幸头部中弹光荣牺牲。
“他当时就哭了,我看见他掉了泪。”王杰昔日同学、战友辛庆文说,听完英雄的故事,王杰带着悲痛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把烈士的遗骨一一收捡进蒲包里,送上运往羊山烈士陵园的车。此后的每个清明节,王杰都会来到这里,向长眠于此的先烈们诉说理想。
1961年夏天,王杰初中毕业。他再一次来到刘思代烈士墓前许下诺言:“如果能成为一个革命战士,紧握钢枪替祖国和人民站岗放哨,是多么的幸福和自豪。”
同年8月,王杰毅然放弃读高中的机会应征入伍。从此,这位充满朝气、意气风发的青年,开启了他不平凡的军旅生涯。
投笔从戎,谱写辉煌篇章
“王杰所在的部队为装甲师,自己却被分配到工兵营,没有开上坦克,他十分失落。”谢梦琪告诉记者,王杰曾一度觉得当工兵不如当其他技术兵,指导员冯安国送给他一本毛泽东的《愚公移山》,鼓励他认真学习,这让他的思想发生转变。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革命者,我要做一个革命的良种,党和国家把我撒在哪里,我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
此后,连队里最脏最累的活,王杰总是抢着干。冬训中,他带头跳进结冰的水里打桩架桥,腿冻僵了仍坚持作业;抗洪时,他主动请求担当洪水中探路任务,全然不顾腿上的道道血痕;施工时,突然暴发的山洪卷走物资,他第一个奔去抢救……战友们都说,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
突出的表现,让王杰在同期入伍的战友中第一个加入共青团,并连续三年获评“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模范共青团员”“一级技术能手”称号。王杰始终保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革命军人本色,永远践行“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的人生格言。住院期间,他把病号才能吃到的苹果留给战友;施工作业时,他把防护效果更好的解放鞋让给新来的战士;即便是牺牲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帮“五保户”挑水……
英雄已逝,王杰精神历久弥新
岁月无痕,丰碑永存,54年过去了,王杰依然被人们所铭记。在徐州,英雄的名字成为这座“双拥城”不朽的荣耀。
每个夜晚,“王杰班”点名时,第一个呼点的仍然是王杰的名字;班里每周都会安排一天作为“学习王杰日”……他们把弘扬优良传统、当好王杰传人作为必修课,让“两不怕”精神成为官兵呼吸之氧、生命之水。
54年来,“王杰班”先后走出275名战士、31任班长。无论是在炮火硝烟的战场,还是在抢险救灾一线,“王杰班”官兵们总是以“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军人气魄,用热血和生命把“两不怕”精神旗帜高高擎起,每一份胜利的捷报都闪耀着血性的光芒。
“带着荣誉感出去,捧着荣誉证回来,是我们不变的信条。”“王杰班”现任班长王大毛说。
今年,王杰和王继才、杨根思等先锋楷模一同被评为“最美奋斗者”,经受岁月洗礼的王杰精神历久弥新。被王杰救下的12人中,如今还有9位健在,英雄王杰成了他们一生学习的榜样。
每逢重要节日,时任张楼公社民兵地雷班第一任班长的李彦清,总会到王杰墓前走一走。“你如果还活着,也该儿孙满堂了。”他说,看到自己的孩子,就会想到王杰,想起王杰,他便有了精神,更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本报记者 张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