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交汇点 看相关报道

关注交汇点 听“声情江苏”
中国江苏网讯 我叫刘振权,今年78岁,是江苏省住建厅退休职工。在过去几十年里,我见证了国家波澜壮阔的变革与发展里程,并参与了很多高楼、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感到非常自豪。
1941年,我出生在上海,中学时代在中国中学读书。考大学时,因为对建筑感兴趣,我填报了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懵懵懂懂地选择了硅酸盐机械装备专业,以为会从事高精尖研究,到了学校才知道这个专业主要是与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打交道。尽管当时内心有点波动,但还是很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大学机会。于是,我铆足了劲学习专业知识。
1964年,五年制本科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苏州水泥研究所工作。半年后,由于国家建设需要一批建材相关专业毕业生前往中国水泥厂,我又从苏州来到了南京。现在还清晰记得那一天是1965年3月23日,满怀奋进激情的我就此扎下根来,在中国水泥厂一干就是27年。
初到中国水泥厂,我们一帮大学毕业生积极了解全厂生产流程,深入车间,与工人师傅们一起研究设备技术改造,全流程参加工程设计、车间机械安装与投用。在实践中边做边学,才真正认识到一线工人的厉害,无论是车、钳、锻、铆、焊,还是水泥生产的工艺流程,比我们在纸上画出的还精细,正是这样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助力我们不断生产出高质量水泥。
那时候,国家百废待兴,各项城市建设都急于补齐欠账,水泥是紧缺物资。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时,为确保工程如期完工,在建设的最后冲刺阶段,国家要求中国水泥厂领衔生产更高质量的“800号”水泥。为保证南京长江大桥圆满完工,我们厂专门定下两套设备,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在化验室研究“800号”水泥配方。最终,我们成功生产出专供南京长江大桥的高质量水泥。之后的许多年里,我多次接待外宾、同行去大桥参观。每次走在大桥上,看着气势恢宏的大桥,回想当初建设时贡献了一份力,我们都引以为豪。
改革开放后,国家建设热火朝天。但1921年便建成的中国水泥厂已成了老厂,设备较旧,工艺落后,旧的生产工艺逐渐跟不上发展需求。
1984年,我升任厂长,不久后我们厂便被国家列入需要抢救的14家老厂之一。第二年,南京市首批推行厂长负责制。我与政府签订了三年承包合同,从水泥生产的产量、质量到利润,定下了“一年一大步、三年三大步”的硬指标。当时虽感觉肩头担子重、有压力,但也动力满满。随后,我大力推行干部能上能下的“聘任制”“经营承包制”“全面质量管理”等强化企业管理的措施。第一年我们厂便超额完成了生产50万吨高质量“525号”水泥的目标,上缴利税大幅度提高。担任厂长三年后,我很荣幸地被原国家建材部评为首批建材行业劳动模范。
1988年,国家从全国建设系统挑选16人赴日本研修学习,我荣幸地被选上。那是我第一次出国,很感谢国家把这么好的机会给了我,决心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继续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1992年,我被调入原江苏省建材局,直到2001年退休,都在为江苏建材工业的发展努力工作。
回顾这一路,在以“中国”命名的学校上学、以“中国”命名的工厂上班,又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奉献给了国家建设事业,我感到这一生特别光荣。如今,看着南京长江大桥、金陵饭店、禄口机场等一座座地标性建筑巍然屹立,全省建材工业迅速发展,我很自豪自己曾参与其中,奋斗过、贡献过。现在我已年近八旬,愿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更加繁荣昌盛!
本报记者 白 雪记录整理
视频/音频 薛 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