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更有品质、更高质量。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重温家庭“小账本”和时代“大数据”,可以清晰看到人民生活“微缩影”与国家发展“大图景”融汇共生、交相辉映的生动脉络。
江苏素来是富庶丰饶、宜居宜业的鱼米之乡。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台实施一系列惠民富民政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推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分配格局明显改善;消费结构渐趋合理,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文教娱乐和医疗卫生服务长足进步。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昭示着江苏人民生活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民生幸福成为最有质感的现实景象。
绘就“强富美高”新江苏美丽画卷,民生应成为其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展望未来,江苏民生建设仍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推动人民生活高质量,就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补齐民生短板,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以发展指数提升幸福指数,让发展成果有更多民生含量,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活新变化。
要着力解决结构性的民生问题,着力实施普惠性的民生工程,着力办好扶助性的民生实事,着力满足多样性的民生需求,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针对教育方面存在的中小学生负担重、择校热、入学难、大班额等问题,医疗方面存在的基层资源相对落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养老方面存在的供需失衡问题,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覆盖不全、兜底不够问题,住房保障方面存在的价格偏高、供应渠道单一等问题,要从制度改革入手,让一个个民生“难点”成为撬动社会进步的“支点”。
推动人民生活高质量,要从弱处攻坚、向短处发力。以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为抓手,下大力气增强农村医疗、教育等薄弱环节,让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编实兜牢保障救助底线,激发低收入人口内生动力,真正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坚决防止低收入人口年收入低于脱贫标准、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失学、群众因病致贫返贫和住着危房“被小康”现象的发生。
坚持向下聚焦基层基本、向上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切实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普遍增加群众的“隐性财富”。提高基本服务保障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社会事业,做好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奋力谱写“人民生活高质量”江苏篇章,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