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美德之光”,温暖江苏大地—— 第七届江苏省道德模范颁奖仪式侧记
2019-09-19 07:1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吴雨阳  
1
听新闻

  他们省吃俭用攒下“巨款”,慷慨捐赠帮助学生;他身患心脏病,却坚持在古黄河畔用命救命;她用柔弱肩膀撑起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成为一名“资深”志愿者……原本都是寻常的人生,却因为美德的照耀熠熠生辉,为新时代的画卷铺垫上一抹温暖的底色。9月17日晚,“美德之光”——第七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暨第二届省文明家庭颁奖仪式在江苏大剧院举行,近千名观众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大爱无言,凡人善举点亮心灯。包斌、陆一军夫妇多年接济贫困学生。去年5月,他们将积攒多年的100万元捐给盐城师范学院,设立助学基金。当94岁高龄的包斌老师和87岁高龄的陆一军老师在学生们的搀扶下走上领奖台时,观众席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我们年纪大了,身体不允许我们一个一个资助了,我们就想把钱用在刀刃上,尽可能帮助更多的孩子。”两位老人朴实的话语,让现场观众深深动容。

  回忆起第一次看望二老的情形,受资助学生谢明阳忍不住再次落泪。她告诉观众,原以为能捐出100万元的家庭一定很殷实,没想到两位老人过得那么简朴。她说,自己毕业后要回到家乡任教,把这份爱传递给更多孩子。

  点滴小事,汇成爱河涓涓。扬州“粢饭哥”凌万兵,用镜头记录下7000多位老人最美的夕阳照;镇江退休教师江青垣,化名“吴明是”“郑江仁”,多年助学助老、助残助医;南京民乐团原团长雷建功,把民乐瑰宝送进学校,带领农村孩子走向国际舞台……点滴善意、常年坚守,他们无私的奉献,让人间变得更暖、更善、更美。

  勇者无惧,危急关头方显英雄本色。十多年来,王爱东和他的团队守护在宿迁古黄河畔,“黄河救援队”从2009年组建时的4个人,发展到目前的1.3万人,挽救100多条生命。王爱东用从不离身的对讲机把队友们请上领奖台,观众惊奇地发现心理学专家黄菡教授也在其列,不禁都瞪大双眼。黄菡表示,自己有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特长,可以为落水者进行心理疏导。现在,救援队不仅救人,还定期进学校、进社区义务宣传安全知识。王爱东说,他的梦想是人人都是志愿者、处处都有热心人,“人多了,力量大了,可以为大家做更多的事。”

  扬中渔民陈德龙冒着生命危险通报坍江险情,挽救300多乡邻的生命,却顾不上他辛苦饲养的50多头猪。他掷地有声地说“人的命比什么都重要”;常熟退伍军人褚继平,用自己身体架起“生命阶梯”,帮助一家三口逃离火海……他们的勇气和坚决,让现场观众频频泪湿眼底。

  诚信无价,一诺远胜千金。徐晓军从医近30年,坚持开科学方、开小药方,不该用的药坚决不用,有的药方甚至只要几元、几角。“作为医生,要考虑的只有怎么把孩子的病看好,怎么把科学育儿的理念传达给患儿家长。”徐晓军的这份真诚,换来患儿家长们的信任。患儿家长高静表示,孩子从6个月到现在十多岁,都是找徐医生看的病,“徐医生的‘良心药方’,让我们安心。”

  南通八旬村民邵学仁,十几年来诚信经营小卖铺,坚持还清去世儿子欠下的16万元债务。在颁奖现场,老人始终紧紧攥着还债的账本,翻看一笔笔几十、几百的还款记录说:“心里终于踏实了!”丹阳人方美芳女承父业,立誓言在第一线干好电缆工,钻研三十载终成为电力行业女专家,用浸满汗水的诚信之路,诠释为人的基准、处世的基石。

  信仰无悔,代代奋斗者在平凡的岗位作出不平凡的贡献。陈德风30年来坚守在电缆专业一线,与地下管线为伴,边干边学习,从一名“零基础”的转业军人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他说:“工匠精神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内涵,以前更多的是吃苦耐劳,现在进入新时代,就要能创新。”一句“一辈子付出”诠释爱岗敬业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居广奇虽然经历两次肺癌手术,依然坚守管教工作第一线。邮政投递员马善民,为了投递率100%的目标,无论是风吹日晒还是“查无此人”,都阻挡不了他的脚步。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每一个奋斗者都值得尊敬,每一个追梦人都孜孜不悔。

  孝心是家庭美满和睦、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东北女儿刘宏燕嫁到江苏海安,全心全意照顾两个年幼继子、年长体弱的公婆和患重症肌肉萎缩症的小叔子,还担起孝敬丈夫病故前妻父母的责任。她觉得自己还能够奉献得更多,于是牵头组建“鸿雁志愿服务队”,带领1300多名志愿者助老助残。现场展示了刘宏燕的小孙子画的一幅全家福,上面写着大大的“奶奶,我爱您!”,这一刻,刘宏燕脸上的灿烂笑容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在场的所有人。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你未曾养我小,我也要对你百般好。”殷自玉15岁起照顾患先天软骨病的母亲,带着妈妈出嫁,成为十里八乡出名的孝顺女儿。在现场,殷自玉再次唱起在家常为妈妈唱的《母亲》,观众们打着节拍和着她的歌声。“羊跪乳,鸦反哺”,这是孝的传递,是爱的永续。

  绵延不息的优良家风,在传承中再书新篇。宜兴丁蜀镇郑法娣一家,“白手起家”兴建民工子弟小学——紫砂小学。20年来,学校从1个班共7个学生发展到25个班1200多名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让郑法娣夫妇欣慰的是,“接力棒”已经传给同样投身教育事业的儿子赵宸阳和儿媳钱虹。两位年轻人说,他们会好好努力,让这份爱和温暖生生不息。

  家是爱的港湾,家也是播撒爱的起点。高邮女青年王海琴,在恋人车祸截瘫后不离不弃,毅然与恋人携手走进婚姻殿堂,靠坚强毅力打破困境自主创业,过上幸福生活;“故事爸爸”高山创办“兜兜爸讲故事”公益平台,用真情朗读丰富更多孩子心灵……一个个文明家庭,似一朵朵馨香的茉莉花,盛放在有情有义的江苏大地。

  “今晚能和这么多有爱心的人相聚,我觉得特别幸福”“模范们太不容易了,太令人敬佩”“我也可以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向他们学习”……在场观众纷纷表达他们的心声,表示愿意身体力行,将宝贵的精神品格传承下去。

  记者 吴雨阳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