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苏写高质量 奋斗新时代】统筹协调城乡巨变,生态宜居诗画江苏
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城乡建设高质量”交出亮丽答卷
2019-09-18 07:1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孟亚生  
1
听新闻

  悠久的文化积淀、秀美的自然山水,造就江苏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人居环境。让城市融入自然、现代融入村庄,人民拥有美好的生活家园,是省委、省政府一贯秉持的发展理念,也是一代代江苏人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9月17日,我省举行“城乡建设高质量”专题新闻发布会。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快速嬗变中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城乡建设的统筹协调,不断提升城乡建设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住房保障

  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读数字 2008年以来,全省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18万套,超过900万城乡住房困难群众实现“出棚、解危、安居”。到2018年底,全省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6.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41.2平方米,基本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观样本 全省各地逐步构建起立体式保障网,让群众有房住、住好房。盐城市副市长李逸浩介绍,去年当地改造棚户区3.36万户、475.4万平方米,今年市区还要确保完成2.5万户、力争完成3.4万户棚改任务。无锡正构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商品房等组成的多层次供应体系。在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上,无锡“因城施策”取得明显成效。无锡市副市长朱爱勋引用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全国50城房价收入比报告》:无锡房价收入比为9.9,远低于50城房价收入比13.6的均值,在全国50个典型城市中排在第38位。

  听解读 省住建厅党组书记顾小平介绍,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省委将改善劳动人民居住条件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住房资源得到高效配置,江苏率先在全国进行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实行具有互助性质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率先在全省组织开展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调查,出台住房保障行动计划;率先提出构建“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和长效化推进”的住房保障体系。江苏在扎实推动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上苦下功夫,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省级适老化住区建设和省级宜居住区建设等民生工程,各地正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

  基础设施

  从补齐短板迈向基本现代化

  读数字 到2018年底,全省供水能力达2949.6万立方米/日,经过深度处理达到优质水的比例近65%,位居全国前列;建成投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793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700万立方米/日,建成污水收集主干管网5.35万公里,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制镇比例达99.7%;全省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88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7.31万吨/日。

  观样本 生态是盐城最厚实的家底,保护好生态发展底色,离不开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到今年底,盐城市区将实现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目标。当地的市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受到群众广泛好评,在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过程中,居民成为最直接受益人。盐城还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发电,全市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名列前茅。去年,盐城全面建成新水源地及跨区域引水工程,经京杭大运河引入长江水,总引水规模每天115万吨,总受益面积8936平方公里,受益人口近500万人,有效解决了水质不稳定的问题。

  听解读 市政基础设施的改善,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记得我们小时候,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大多依靠井水以及零星分布的公共供水点,所以井边洗衣、公共水龙头边洗菜淘米,是当时街头巷尾最常见的生活场景。而如今,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都能源源不断流出清澈、安全、优质的自来水。这个变化的背后,是供水事业发展带给江苏人民实实在在的生活便利和品质提升。”顾小平说,解放初期,江苏地区只有南京、镇江、徐州、常州、新海连5市有城市自来水厂,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当薄弱。如今,全省构建起完整的从“源头水”到“龙头水”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基本实现全覆盖,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全省正以县为单位整建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前整建制试点示范县(市、区)达46个,1.2万多个村庄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无锡市、苏州市等地基本实现规划发展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省基本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垃圾焚烧占比均为全国领先。目前全省有200多个乡镇全镇域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我省还加快推进便民绿地、停车便利化等民生工程,仅2018年,全省就新建、改扩建城市公厕1757座,新增停车泊位超过19万个。

  人居环境

  从环境改善迈向气质颜值双提升

  读数字 江苏先后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18.9万个自然村环境整治全覆盖,消除8万多个城市环境脏乱差问题。在乡村,我省建成1000个以上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带动市县共同建成1万多个美丽宜居村庄。通过特色田园乡村136个试点村庄建设,探索乡村振兴的“江苏样本”。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持续改善,近三年将完成30万户农户改造任务,让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

  观样本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无锡连续三年获得内地宜居城市第一名。当前,无锡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由修整转向修复。无锡主动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模式,导入海绵城市、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新理念,系统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彰显苏南水乡城市生态底色。太湖新城入选国家绿色生态城区,无锡荣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并率先在全国建成生态城市群。

  听解读 城里人下乡,寻觅诗和远方,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蔡恒表示,只有拉长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才能让农村成为诗意栖息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先后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村庄环境提升、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2018年,我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全省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蔡恒介绍,目前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超94%,较2005年提高近40个百分点,农村公厕达4.2万座,传统用厕习俗和不良卫生习惯得以破除,农村地区寄生虫病感染率、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还是家前屋后的环境问题。仅今年,各地就清理农村积存垃圾约600万立方米,清理村内河塘沟渠、排水沟25万处。村庄绿化美化行动推动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村庄绿化景观,全省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8%,累计建成绿美村庄9438个。在不断提升村庄环境管护水平的同时,我省还确保村庄环境长治久洁、不反弹,注重为村庄留住“传统农家的味道”,融入“现代农业的气息”,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省较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制度体系,保有全国最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3座)、名镇(31座)和历史文化街区(5个)。

  撰稿

  王晓映 唐悦 白雪

  江苏多项交通指标 领先全国

  “江苏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省。”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金凌介绍,经过多年发展,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结构等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备为全国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探路的良好基础。全省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四个交通”建设稳步推进,随着交通综合执法改革和“信用交通省”的全力推动,交通出行越来越便捷,推动城乡建设发展的步伐愈来愈快,显著提升公众出行的快捷性、自由度,形成支撑重大产业布局的交通大通道,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和百姓美好出行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目前,全省公路总里程15.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711公里,实现所有县城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面积密度约4.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德国的3.6、日本的2.1和美国的0.8。

  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和密度均居全国之首,万吨级以上泊位数、亿吨大港数居全国第一。千吨级航道面积密度约为2.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德国的1.5和美国的0.3。

  江苏铁路骨干网络加快形成,铁路营业总里程3126公里,长三角核心区(沪宁杭)形成“一小时高铁圈”。

  全省亿吨大港数、港口通过能力、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9个运输机场的布局规划全面落地,实现地面交通90分钟车程覆盖全部县(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0.88个,居全国前列,全省通用机场已达10个。

  农村公路全国领先,年底将完成90%的单车道改双车道四升级改造任务,有6个县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城市轨道交通开通里程达640公里,总里程居全国第四。

  客货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公交优先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全面推进,综合客运枢纽让旅客“零距离换乘”。

  目前我省已建成过江通道14座,包括苏通大桥、泰州大桥等一批世界级桥梁工程,还有沪通、五峰山等8座过江通道在建。

  “到2035年,江苏将基本实现一日联通全球、半日通达全国、2小时畅行全省、各设区市1.5小时抵达南京,货物经由江苏口岸直运主要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基本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国际领先的交通强省。”金凌说。

  “江苏建造”品牌影响力 不断提升

  伴随江苏城乡面貌的蝶变,作为我省支柱产业的建筑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建筑产业规模、建筑业总产值长期保持全国第一。2018年全省建筑业产值突破3.4万亿元,特级资质企业达80家,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5.5%,带动就业近860万人,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度超过35%,“江苏铁军”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省大力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推动工程建造方式向精细化、信息化、绿色化、工业化“四化”融合方向发展,推行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四种新型建造方式。

  我省率先在全国实现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率先以立法形式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数量、节能建筑规模、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节能建筑规模总量达19.5亿平方米,占城镇建筑总量的59.4%。全省累计有2768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达2.9亿平方米,标识项目规模及增速都保持全国领先。

  装配式建筑加快发展,2018年全年确定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12个,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2079万平方米,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比稳步增至15%。去年全省还获得国家“鲁班奖”10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8项,获全国“安全之星”32项,获奖总数位于全国前列。

  我省将以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让工程建设水平和建设品质双提升,推进我省建筑业从规模最大向实力最强迈进,使“江苏建造”的品牌影响力和含金量更大、更高,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时论】书写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新篇章 —— 三论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居住水平显著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彰显、建设产业转型持续加速……江苏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扛起时代重任,以一幅幅优美画卷交出了城乡建设高质量的“江苏答卷”。

  城乡生产要素按照市场信号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城乡差别才有可能逐步缩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要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打破阻断、妨碍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瓶颈制约。近几年来,我省在推进城乡生产要素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应进一步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即农村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向城市合理流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有序下乡;促进城乡人口双向自由迁徙,让城镇人口能够顺利下乡,农村人口能顺利进城,让下乡的人群能归心农村、扎根农村,让进城的人群能落户城镇、融入城镇,逐步缩小城乡差别。通过生产要素融合,城乡携手并进、互利共赢,开启江苏城乡建设高质量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统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各项产业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但产业发展还不平衡,尤其现代农业、服务业占比还不高。今后应围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供应链优化,建立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点的管理机制,推动城市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城市的工业发展延长乡村的农业链条、移动互联丰富和发展农业业态,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为重要补充的经济形态;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高质量工农城乡关系。

  公共服务,是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补齐的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深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对标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在肯定城乡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省农村公共服务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北梯度发展差异明显、协调发展还不充分等问题。顺应城乡建设融合发展趋势与规律,高质量推进我省城乡建设,必须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扩大服务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针对农民养老就业保险等历史和现实难题,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一体化。

  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高质量推进城乡建设融合发展,要把建立综合交通体系作为重要支撑。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结构等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备为全国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探路的良好基础;农村公路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今年底前,全省90%以上的单车道的农村公路将改造成双车道。今后,我们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在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实现一体化。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战略方向,为从根本上理顺城乡关系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继续开拓进取、苦干实干,书写新时代江苏城乡建设高质量融合发展新篇章。

  孟亚生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