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第十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相约南京,三省一市共谋“创新共同体”
2019-09-05 22:0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如何充分释放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活力?如何在产业融合协同上“携手”前行?如何发挥人才优势,共同迈步“走出”更大格局?9月5日,第十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暨2019年江苏科技论坛在南京举行,国际学术组织的技术专家,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业界学者共把脉、递良方,以“群体智慧”着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

  “科创长三角”联网协奏错位发展构建创新共同体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以创新为驱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试验田’,今后,还应进一步破除壁垒,促进人才、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让多重创新要素相互激荡,多领域专长彼此助力,构成长三角地区创新驱动的新优势。”江苏省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认为,长三角三省一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应注重科技创新文化的共生共融,树立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打造全国引领示范区。

  “这几年,长三角的技术市场发展变化非常快,就技术创新以及市场上的技术输出量来看,除了北京以外,这个地区是最高的。”上海科学院原院长、上海市科协原党组书记孙正心建言,要保持这样的高水平,向世界先进水平创新高地发展,长三角地区可以联网协奏,建设一个贯通三省一市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态体系,在这样的一种生态体系下,可加速技术交易和技术流动的程度,使技术创新的成果在三省一市更好地发展壮大。

  与孙正心的建言相呼应,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也表示:“希望在长三角相关的节点城市建设专业化的协作办公室,设立长三角联合创新基金,专门支持省市之间打破地域限制、开展协同创新合作的项目,涵盖基础研究、前瞻性技术研发、共性关键技研发、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等,通过创新基金的支持打造一体化的创新链。另外,希望跨区域培育以资产为纽带的市场化科创联合体和创新型龙头企业,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跨领域合作,推动政产学研一体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并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

  “要实现创新要素的有序流动,三省一市应该错位发展,不能都同时竞争同样的产业,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像浙江的数字经济,江苏的智能制造,还有其他省市的优势等。”浙江大学教授、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灿说,总的来看,希望建立面向全球的区域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技术供给体系、科技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以及高端人才体系,共建长三角区域大脑,打造智慧长三角的中枢。

  对标国家需求,联手突破“卡脖子”技术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方向。上海市科协副巡视员黄兴华表示,应围绕服务上海、合肥两大国家级综合科学中心联动发展,加快培育长三角科创圈,高质量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手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长三角全球创新高地。

  “数字长三角”百家争鸣,加速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上千只造型各异的风筝在空中起舞,华为拍摄却能让宏大场面中的每一个“单点”风筝成像,清晰可见。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在演讲中以今年4月“潍坊风筝节”中自己的体验为例表示,“成像技术的提升,改变着我们生活的点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全景。”祝世宁说,新技术的诞生,不仅能提升细节体验,更能推动产业发展。如今几何成像技术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融合,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注入了蓬勃动力。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在论坛上发表演讲

  集成电路事关国民经济命脉,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长三角已共同按下“加速键”。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占据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半壁江山。上海华虹集团投资100亿美元在江苏无锡建设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阿里新成立的平头哥半导体公司落户上海张江科学城,三省一市在芯片领域的合作结出硕果。

  “聚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以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为突破口,将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攻关和应用推广;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相联动。”陈骏说。去年6月编制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长三角将打造一批旗舰型产业集群。

  在产业竞争中,提升企业竞争力,打造世界级科创资源集聚高峰,是长三角融合发展共同“目标”。杨桂山呼吁,三省一市要增强对国际顶尖企业的吸引力,注意健全科技创新的生态体系,将企业大量的专利授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他建议,在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和产业共性基础领域,长三角地区要依托国家级产业技术平台,通过技术服务的开放共享,来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和对接机制。

  加速长三角高端人才流动,发挥“蜂聚效应”

  人工智能就像是电力一样,迟早都会进入所有的行业,比起技术和数据,更强调人的作用。“人才培养”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大前提,也是共同的课题。

  科教资源丰富的江苏,人才优势引发的“内生动力”,可以不断降低长三角一体化的交易成本。“南京大学在去年成立了C9高校中第一个人工智能学院,去年第一届本科生招收了80人,今年招收87人。”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在上午的演讲中提及该院新讯息——今年招收首届硕士生博士生,拟招硕士研究生35人,博士研究生10人。招生公告一经发布,就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学生报考,其中包括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以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人工智能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我们需要有源头创新能力。”周志华表示,学院对于专业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和计算/软件基础、全面深入的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应用实践能力。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人才密度最高、知识浓度最浓的地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校长,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剑表示,长三角地区拥有如复旦、上交、科大、浙大、南大等8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数达133个,应发挥人才的“蜂聚效应”,引领产业变革。“以通勤时间不超过3小时的‘轨道人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陈晓剑谈到,长三角地区目前开通高铁的城市不少于85个,人才流动有利于推动产学研,倍化价值;通过合作交流、学科交叉融合和渗透,实现“深科技”“硬科技”创新。他建议,长三角地区要在城市规划布局上留有足够的空间,推动以大学为核心的“创新高地”释放“虹吸效应”,吸引中小创新公司重新向大学周边集聚,争取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原”。

  “成为全球的创新高地,长三角地区必须加速区域内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流动。”黄灿表示,长三角一体化要进一步打破壁垒,实现人才更大程度地流通融合,聚合全球的一流的人才,建成比肩世界一流创新高地的区域。

  交汇点记者 吴红梅王梦然/文陈俨/摄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