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乡村农民住进现代社区 均衡教育惠及流动学童
2019-09-04 06:5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白 雪  
1
听新闻

  个个“惠民包”,带给百姓满满获得感

  村民从旧农房搬进新楼房,过上配套齐全的城市生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和城里娃一样接受当地的优质教育;刺绣从补贴家用的副业,变身拥有独立工作室的创业项目……近日,在全省多地采访中,记者由衷感受到,一个个惠民“福利包”正回应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让人民群众拥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村民变居民,融入城市新社区

  一栋栋整齐排列的楼房、干净的道路、设施齐全的健身小广场……走进常州金坛华兴社区,一派现代感十足的城市气息扑面而来。“过去在农村,遇到大雨天,出门脚都没处搁。现在小区有专人保洁,环境是过去没法比的,住在这里啥都好。”正在健身广场和邻居聊天的居民孙梅亭说。

  孙梅亭们生活的改变始于10年前。华兴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建伟介绍,华兴社区包括金江苑三村、金海花苑等小区,经过近10年拆迁安置,区域内的村民已全部搬离旧农房,进了这个城市小区,目前社区常住人口约1.2万人。

  居住环境变好了,但老百姓从村民转变为居民,生活习惯改变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如何让他们养成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华兴社区一直在探索。

  社区建立起长效管理“网格+”模式,划分成六个网格,总网格长由王建伟担任,每个网格片区由一名社区人员和一名物业人员负责,并配备多名保洁员,共同维护好环境。有的楼栋刚交付,架空层就被居民占用,堆满了杂物和垃圾。社区及时启动“网格+治理”模式,清理出架空层,并打造成集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文化阵地。社区还开办24小时免费阅览室、“道德讲堂”等,并组织亲子阅读、关爱失独家庭等一系列活动,让村民在积极参与中融入到和谐幸福的城市社区新生活中。

  教师大轮岗,教育均衡出实招

  清晨5点20分,海门市东洲中学教师曹津津便准时起床,快速收拾一番后,去赶最早6点钟的公交车,前往30公里外的王浩初级中学支教。这是曹津津两年来雷打不动的时间表。

  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海门在全省率先开展“教师岗位集中统筹、集中调控”改革试点。近5年,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像曹津津一样从城镇到农村挂职支教、或从农村到市区“顶岗”学习的海门教师达2197人。海门还在全省率先将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集团管理,组建了12个义务教育管理集团。集团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等方面拥有自主权,确保运行活力与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检验教育质量的一块试金石。8月29日,记者在海门首开初级中学看到,校园讲解员周华星落落大方的讲解,让众人纷纷点赞。而在两年前,他还是一个腼腆内向的男孩。2017年,周华星随父母从四川绵阳来到海门,就读于首开初级中学,恰逢海门东洲国际教育管理集团向学校派了18名骨干教师,带来了教学质量的突飞猛进。

  “老师教学方法很灵活,会针对问题和我们一起讨论,以前我最讨厌的数学课现在成了最喜欢的科目。”周华星说,老师还鼓励他参加演讲社团,在不断练习中,提升了演讲能力,自己也越来越自信。寒暑假回老家,很多亲戚都夸他口才好、变化大。像周华星一样,首开初级中学超八成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还参加学校开设的音乐、舞蹈等社团,广泛发展兴趣。

  副业变主业,幸福生活“绣”出来

  羽翼丰满的孔雀、汗流涔涔的老农……位于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的苏绣小镇中国刺绣艺术馆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刺绣,让人叹为观止。一针一线,既生动描绘了壮美景色,也勾画出小镇居民指尖上的幸福生活。

  “我喜欢绣山水风景,现在正和几位绣娘一起创作《红楼梦》24景。”50岁的绣娘姚琴华说,自己七八岁就跟着母亲学刺绣,早年条件不好,晚上都是点着煤油灯躲在蚊帐中绣,当时想都不敢想,有一天能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创作的刺绣作品可以送进故宫、销往海内外。在她的工作室里,绣娘们每人每月可以领到四五千元工资。

  苏绣小镇所在地镇湖街道的2.3万常住人口中,有9000多人从事刺绣及相关产业。苏州苏绣小镇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若愚说,苏绣小镇自2017年5月入选首批江苏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后,已将苏绣从原本补贴家用的农户家庭副业,转变成吸引广大农民创业就业的主导产业。

  此外,当地政府还成立了自主创业服务中心,免费培训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帮助其掌握刺绣技艺和创业技能。现在小镇不仅有400余家绣庄和工作室,还聚集了刺绣设计创作、丝线销售、木架制作等上下游产业。

  记者 白 雪

标签:惠民包;百姓;刺绣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