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七十二年前,烈士狱中写下“与妻书”——十五位江苏籍“红岩”烈士珍贵文物被送回故土
2019-08-13 07:1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汪滢 刘日佳  
1
听新闻

  江苏籍“红岩”烈士文物

  烈属代表发言

  “七年了,七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那么你受苦的时间也很长了。我实在对不起你……”“有时我也想到将来,想到馨儿(许德馨)长大了,读我读过的书,做我做过的事……”1947年,在重庆歌乐山白公馆监狱,被囚7年的许晓轩提笔写下一封“与妻书”。这封信寄出后不久,1949年11月27日,年仅33岁的许晓轩在狱中牺牲。

  7月19日,“让烈士回家”系列主题活动暨“红岩精神江苏行活动”来到扬州市江都区。许晓轩、宋绮云、徐林侠、“小萝卜头”宋振中等15位江苏籍“红岩”烈士的珍贵影像资料和文物复件被送回故土,其中就有许晓轩的“与妻书”、宋绮云的药方手稿等。

  “与妻书”儿女情长,“宁关不屈”大义凛然

  小说《红岩》中用手指挖通监狱石壁、将越狱通道留给同志的许云峰,其原型,正是江都籍烈士许晓轩。

  除了这封纸短情长的“与妻书”,一同送回老家江都的文物复件还有许晓轩“宁关不屈”的四字遗墨。许晓轩曾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委员、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1940年4月,他因叛徒出卖,被特务逮捕。那时距许晓轩与妻子结婚还不到6年,而信中的“馨儿”——女儿许德馨才满8个月。许晓轩曾先后被囚禁于望龙门看守所、贵州息烽集中营和重庆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馆监狱。在重庆望龙门22号军统的看守所里,他拒绝了特务签字脱党即可释放的诱惑,在一个废弃的香烟盒上写下“宁关不屈”四个大字,以此明志。

  如今,在白公馆监狱放风坝的一处角落,生长着一棵石榴树,这是1942年许晓轩趁外出放风时偷偷带回并栽种的。70多年过去,小石榴苗今已亭亭如盖。上世纪90年代末,许晓轩的女儿许德馨将重庆老树新繁衍出的石榴苗带回江都老家,在故居天井中栽下。

  许晓轩故居在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步行街,是一座三进四厢的清代民居。故居负责人周海培介绍,许晓轩曾在这里生活学习近20年。“小萝卜头”的哥哥宋振镛在参观故居时告诉周海培,其实,许晓轩算是“小萝卜头”的第一个老师,不仅帮助他争取到学习机会,还在狱中教他识字、写字。无论是故居天井中繁花似火的石榴树,还是一批批前来缅怀先人的“红岩”烈士后代,在周海培看来,许晓轩不仅是一个活在传说中的英雄,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父亲、丈夫、战友。

  女儿许德馨遗传了父亲许晓轩为人朴实、处事认真的性格。上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后的许德馨被分配至上海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室,从事油菜新品种研究工作。她埋头科研20年,通过“加代”试验使油菜产量增长了50%以上。上世纪80年代,许德馨的工作重心从科研转移至妇女儿童公益事业。在履职上海市政协委员期间,她的提案促成上海儿童博物馆的成立。

  “小萝卜头”父亲狱中为难友治病

  “治咳嗽喘方,用麻鸟去毛去脏捣乱用,水冲之加白糖,专方勿传……”泛黄的药方手稿上,邳州籍烈士宋绮云抄录不少中医偏方。重庆白公馆死牢中为何会留下这一纸药方手稿?宋绮云的儿子宋振镛介绍,父亲的中医特长曾多次为狱中难友提供帮助。“罗世文在狱中得了结核病,面临生命危险,是父亲想尽办法,将中药做成膏药,慢慢治好他的病。”

  宋绮云烈士的妻子是同为中国共产党西北特支地下党员的徐林侠,最小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小萝卜头”,他的真实名字叫宋振中。1929年,宋绮云由组织派到杨虎城军部工作,在西安事变前后对杨虎城部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1941年,宋绮云遭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得知丈夫被捕消息后,徐林侠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小萝卜头”前往探监,这一去便落入国民党特务设下的陷阱。

  “我们一直从村里边送到村门口,从村门口又走了一里多地。”宋振镛没想到与母亲这一别竟是永诀,今年84岁的宋振镛回忆起当年那一幕仍难掩沉重。直到1947年,宋振镛才收到父亲从重庆磁器口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一切都很好,母亲很想念你们,你们放心,母亲身体很好,弟弟已经上学了”。

  “那时候我们真傻,都相信了。其实那段时间我母亲病得很重,走路都很困难。”宋振镛说,经过一番绝食和罢工斗争,狱方同意“小萝卜头”在监狱内接受教育,由当时同被关押的爱国将领黄显声为他授课。“小萝卜头”以磨尖的树枝作笔,以烧焦的棉花兑上水当墨汁,开始了学习。

  由于“小萝卜头”年龄小,监狱看守对他放松警惕,因此成为狱中小小交通员,为难友们传递消息。《红岩》小说中“疯老头”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越狱前,徐林侠用旧布为他缝制了一件衣服和一个白布口袋,让“小萝卜头”送去。1947年,按照狱中党支部计划,韩子栋借机逃出重庆白公馆监狱,成为“1127大屠杀”前唯一越狱成功的幸运儿。

  1949年9月6日,不满9岁的“小萝卜头”和爸爸妈妈一起,在重庆松林坡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他是新中国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烈士。“韩子栋离休后,他带着我在全国各地作爱国主义报告,宣讲红岩精神。”1992年,韩子栋因病去世,宋振镛继续老人未竟的事业,他没有忘记韩子栋的鼓励:“我是‘小萝卜头’的难友,我宣传他责无旁贷,你是他的哥哥,更义不容辞。”

  1963年,宋振镛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机械工业部工作,并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发。“那个年代我们选择职业,首先就是看国家需要。”此后20多年,宋振镛一直致力于国防工业建设。“他们的一生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国家的前程而努力。”宋振镛说,父母和弟弟留给他的记忆太少,在他们牺牲之后,他花了20多年时间去了解这段历史。

  时代见证人,一个非共产党员的自白

  “在临死之前,我想向你说几句我久想向你说,而没有说成的话……我虽然不是党员,但我对共产主义和人民的忠诚,也像你们一样,用行动来保证了的……”这位牺牲时年仅32岁的革命者宣灏是江阴人,除了这封遗书和几篇手稿,宣灏没有留存下任何照片。同许晓轩不同,宣灏不是共产党员,他只是一个“误入”白公馆的年轻人。

  抗战初期,满怀爱国热情的宣灏一心想参加抗日,于是他报考了国民党的一所军事特训学校,因为思想进步,宣灏被军统关禁闭,后又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1946年7月,宣灏被转押至重庆白公馆。在狱中,宣灏饱受酷刑,长期的牢狱生活使他更多了解到国民党的罪恶。在和许晓轩等共产党人接触后,他发现共产党是真正在抗日救亡,宣灏的信念慢慢发生变化。

  在9年多监禁的日子里,宣灏常常借着牢门透进的光亮读书写作。在他的狱中借书登记表上,有《清代通史》《中国史纲》《悲惨世界》《中国小说史料》等多部著作。此次,借助“送烈士回家”活动,宣灏的狱中借书表、《种菜琐话》手稿等文物复件被赠送给许晓轩故居收藏。

  “我不断地读书和磨练自己的文笔,我郑重地发过誓:只要我能活着出来,一定要运用我熟悉的工具——笔——把他们的万千罪恶告诉给全世界,作这个时代的见证人。”宣灏留下这样的遗言。1949年11月27日,在那场臭名昭著的大屠杀中,宣灏高呼“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

  “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有一面英烈墙,其中江苏籍烈士就有15人……”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讲解员介绍,此次“让烈士回家”系列活动就是让310位红岩烈士的事迹、精神在烈士家乡以及他们曾经学习、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生根发芽,世代传承,以此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烈士们经过一生的奋斗取得的,这是他们老一辈的初心;今天,烈士们未完成的事业,要靠我们大家来完成,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对烈士的一种安慰。”宋振镛告诉记者, 20多年来,他在全国作了6000多场爱国主义报告,撰写了17万字的文史资料,他还将这些文史资料送至歌乐山史料研究会、息烽集中营纪念馆、邳州党史办等父母和弟弟生前曾停留过的地方。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学军表示,组织开展“让烈士回家”系列主题活动,不仅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也是为了教育引导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青山有幸埋忠骨,1949年,“小萝卜头”、许晓轩、宣灏等15位江苏籍烈士在异乡长眠。许晓轩们的一生,践行了他们对革命和理想的最初承诺。正像许晓轩多次对妻子姜绮华说的那样:“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安定才会有家庭的安宁。”

  记者 汪滢 实习生 刘日佳

  扫码看视频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