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江苏网讯 “党员就是萤火虫,带着群众找光亮”,扬州市邗江区沿湖村党总支书记刘德宝秉持这样的信念,带领400多户渔民奋斗15年,打造出运河边上的“中国最美渔村”。
“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渔民过去以船为家,被称作‘渔花子’,全家住在四五米长的小船上,生活很苦。”作为土生土长的渔民儿子,中专毕业后,刘德宝找到一份好职业,“洗脚上岸”的目标近在咫尺。然而,经不住村老支书的再三请求,他又回到乡亲们中间。“我要带他们一起上岸,找回渔民的尊严。”刘德宝带着最朴素的初心成为村里的“当家人”,2004年出任沿湖村党支部书记。
那时候,村里近半数渔民住在船上。想要上岸,哪来的地呢?刘德宝思来想去,决心带领渔民填塘整地。“一年干不了,就干两年,两年干不了,就干十年、二十年!”村委会主任颜国庆回忆起十多年前的这一重大决定还是很激动。从此,刘德宝四处“化缘”,求土求钱。一次工地上急需铁钎,刘德宝骑摩托车出去借,车闸失灵连人带车摔进水塘,幸好路过的村民把他救上岸。腿上流着血,他完全顾不上,先把铁钎送到工地再去医院。就这样,他带领乡亲们,像现代愚公一样埋头苦干,5年时间,第一批132户渔民上岸定居。“现在我们村410户全部上岸,一个都没落下。”
渔民上岸后,村集体欠债20万元,人均年收入仅4000多元,出路在哪里?刘德宝迅速开始第一次产业转型,先后开发1.29万亩养殖水面,综合发展湖滩养殖、捕捞生产。
出于生态的考虑,沿湖村很快又面临退养还湖的难题。2011年,刘德宝重新思考出路——发展生态旅游。不捕鱼了,渔文化却是个宝贝。花了近一年时间,刘德宝收集3万多字的渔技、渔歌、渔俗,邀请专家为沿湖村规划以“渔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路线。
刘德宝的“抠门”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抠”的人却花80万元买了张纸——一张设计图。2012年,为了让乡村旅游这碗饭端得稳、端得久,他请北京专家设计,为沿湖村制定发展路线图。“现在看来,这笔钱花得值。蓝图定下来,心里有谱,埋头干就行。”
2016年开始,村里成立渔家学堂,对渔民子女进行传统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辅导教学,请扬州大学老师进行专业培训。最新一期的学习班,学员年龄最大的76岁。
在刘德宝的带领下,沿湖村的“渔文化”“渔产品”成为“网红”。土特产搬上网,最远卖到云南、新疆,最大的一单成交额超过40万元;每年举办的渔市渔节活动,成为扬州的一张旅游名片。“沿湖村民宿旺季时天天满房。去年国庆假期,我们村接待游客1.5万人,旅游收入270万元。”村民沈刚自豪地告诉记者。
“老百姓的事他从不推脱。”村民马长标说,自己开办农家乐,从设计到办手续,所有步骤都是刘书记指导。生意不好时,他还帮忙介绍客人。现在沿湖村有农家乐15家、民宿8家。刘德宝每天走家串户,就看谁家有个急事难事需要帮助。刘德宝有30多本民情日记,他把每件事都记录下来,每一条都保证给一个答复,这个习惯坚持了十多年。
捧出一颗真心,赢得一片民心。江淮生态大走廊“退养还湖”和“263”专项行动中,邗江区范围内涉及的124户6666亩围网养殖面积,全在沿湖村。“退养还湖”,被称为“水上拆迁”,在别的地方是难事,可在沿湖村,仅仅15天,124户渔民全部签字同意,超六成渔民主动跑到村委会签字。
“心中有百姓,脚底稳生根。”刘德宝说,“做事,就是要让群众放心。”他提出“还权于民”,推行三项民主机制。第一项就是村民代表会议,村里大小事摆到台面上,让村民代表来议、来定。村民代表由410户村民一户一票选出来。事情干得好不好,还有“村民代表监督”“全体党员审议”两项机制保障。前不久,江苏油田征用沿湖村3亩土地,沿湖村有15个纳入社保的补偿名额。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分配得云淡风轻。“我们村就三类村民,一是搞捕捞的,二是搞养殖的,还有就是缺少生活技能的60多户。我认为,这15个名额应该分给那些困难村民。”村民代表化靖祥抢先发言。最后,村民代表会议一致通过:从60户中摇号产生,下次村里再有补偿名额就从剩下的村民中产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群众办事,最重要是啥?那就是绝无一个“私”字。干部有没有私心,老百姓看得一清二楚。刘德宝说,公私之间要做得“毫不含糊”。 记者 汪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