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一头连着衣食住行用,一头事关产业升级 看江苏“质量标杆”是怎样“炼”成的
2019-08-05 07:3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产经纵横

  中国江苏网讯 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一直致力于推进质量变革,建设质量强省。而企业,正是质量强省建设的重要主体。

  不久前,由省政府新闻办、省工信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联合召开的发布会上,26家企业的质量管理项目获授2018年江苏省“质量标杆”。

  质量是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生命线,它一头连着公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一头又事关生产环节的产业布局和结构升级。守好质量关,知易行难。那么,这些“质量标杆”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开创新模式,唤醒员工主动性

  走进位于常州的江苏上上电缆集团特缆分厂的车间,班组员工收入公示栏内写满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其它企业对员工收入讳莫如深不同,车间每个工人的上月工资总额、本月每日收入在此都一目了然。

  “我们这里绩效评定都是公平公开的,工资上墙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谁也不愿意落后啊。”一位班组长说,在上上电缆,工人们每天的收入都按照工时、工种、质量等来计算,每月还有不同等级的津贴。

  “我们在生产一线有2600多名员工,工资全部日结日清,并公布上墙。公司高层直至一线员工四个层次与工资收入直接挂钩的数据就达到230个,大到营业收入、产值、人均工时,小到每一度电、每一吨水都要逐级挂钩。” 上上电缆副总经理朱洪祥表示,能做到这样精准的统计,都归功于企业独创的全员质量绩效管理模式。

  “人人有指标、人人有数据、人人都算账、人人当老板”——“四个人人”,正是该质量管理模式的核心。“我们的这一模式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标准化、精细化、数据化、即时化、可视化、高效化等‘六化’为支撑。” 朱洪祥解释说,以生产条线为例,将集团年度目标在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级和岗位级KPI(关键绩效指标)逐层分解,通过四个层次将所有质量责任进行落实,唤醒了全体员工的主动性。

  去年底,位于扬中的大全集团首届“总裁质量奖”开评。“‘总裁质量奖’的设立,不仅向大全集团的供货方、客户方表明大全‘质量第一’的信念,而且也激发了员工活力,有利于企业培养一支高质量的质量人才队伍。”大全集团副总裁蔡金洪说。

  “如果说国家质量奖、政府质量奖是在挖掘和树立外部标杆,大全集团‘总裁质量奖’则是在挖掘和树立企业内部标杆。”省质量协会会长张前认为,越来越多企业设立内部质量奖,本身就有标杆示范效应,值得更多企业学习借鉴。

  标准化先行,“全生命周期”监管

  “技术领先、用不毁”,是徐工集团在业内已然叫响的产品理念,各子公司是如何落实这一质量“金标准”的?

  “与冷冰冰的工程装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焕发质量活力的标准化管理。”徐工集团工程机械公司科技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寒光坦言,作为中国装载机领军企业,徐工科技执行质量标准化,落脚点正在于提升机械可靠性水平上。

  可靠性,是指元件、产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无故障地执行指定功能的能力或可能性。可靠性不高,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公司质量保证部、技术中心以及应用工程部等多个核心部门协同行动,构建起产品全周期可靠性管理平台,打造装载机高可靠性保障体系。” 李寒光介绍,徐工科技创新建立一套全生命周期可靠性指标评价体系;针对设计、制造、市场、管理策划等建立产品使用全周期的可靠性管理规则;通过建立整机九大系统实验测试标准与方法、108种关键零部件可靠性验证标准和方法、产品“六性”评价标准及实验基础数据库,全面建立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可靠性试验标准体系。

  通过标准化的加持,公司各类产品可靠性水平连续三年提升73%,质量损失降低83%。今年上半年,徐工科技装载机销售量位列全国第三。

  标准化,还体现在建立科学的质量监督与管理机制上。

  “安全问题,出了就是大问题。因此我们以追求‘零缺陷’为目标,创立了‘SSQS’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质量中心副总监陈兴荣介绍,这一模式涵盖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质量保证、测量、焊接、知识产权、两化融合管理等8大体系,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售后等全生命周期建立质量承诺兑现的质量诚信管理机制,通过聚焦研发质量、制造/供应链质量、安装质量、维保质量等“7个质量”,进行质量风险控制与预防。

  “通过事无巨细的标准化管理,把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经营制造环节,降低质量成本。” 陈兴荣说。

  让“数据说话”,质量管理信息化

  制造业企业往往客户需求品种多批量小、交货期紧迫、产品质量要求高。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运用快速有效的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原SMT(表面贴装技术)生产线物料备料作业通过纸质单据传递信息,不仅核对繁琐易出错,等待程序还要花费大量时间,生产效率低。”在南京国电南自电网自动化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仇士新指着一套自动化生产线告诉记者,通过开发“MES仓储管理模块”,与智能立体仓的信息互联,实现工单自动备料出库,保证了物料先进先出,尾料自动盘点入库,表面贴装效率提高50%。

  该公司抢占工业互联网“风口”,打造出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的生产信息化操作系统,实现制造过程信息化控管,并通过数据采集和资源共享,进行全供应链的追索控制,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追溯。

  “系统改进后,总体生产效率提高42.48%,节省人力成本32%,能耗减低8%,质量一次通过率提高13.25%,合同齐套交付周期缩短7天,真正质效齐升。”仇士新说。

  企业质量管理,需建立在科学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基础上。位于苏州的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

  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经理管仁东看来,科沃斯主要通过数字化理念、流程化运营、精细化提升三方面实施质量管理信息化,“我们通过对生产数据、运营数据、价值链数据、外部数据等进行记录和整合,实现‘全产品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全智能质量保证’‘数据化质量管理’,提升生产管理水平、优化生产流程和优化工业供应链。”

  让“数据说话”,不少标杆企业通过整合企业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深入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质量—消费”模式和规律,为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企业优化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本报记者 付 奇 实习生 华 宇

  短 评 >>>

  强化质量观 守好质量关

  质量,从来不是小问题,而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一个“马桶盖”一个“电饭煲”,就曾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引发全社会对于质量升级的呼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质量”一词出现16次之多,“质量第一”“质量强国”等表述,也将质量管理提到了更高更重要的位置。

  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和命脉,没有好的产品质量,企业的效益就等于零。质量管理,也是建设质量强国的基础,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继续克服重重险阻、破浪前行,亟需扬起质量的风帆。

  要树立新时代的质量观,更要守好高标准的质量关。我省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还有不足,质量意识不强、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质量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等问题普遍存在。加快质量强省建设,就必须有的放矢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守好质量关,企业管理者应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在企业中树立质量先行和崇尚技能、崇尚创造、崇尚“十年磨一剑”的价值理念,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企业还须将关注点从产出规模转向产出质量,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努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以生产技术条件提升促进产品质量提高;还要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与顾客在质量监督和管理机制建设中的协同作用,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引导质量观与严把质量关有机结合。最终,让今日的一个个“质量标杆”,成为未来中国制造业的脊梁。

  付 奇

标签:生产效率;信息化;质量管理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