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一场大雨突然袭击我省多个地区,“熄灭”了持续的高温,然而短暂的降水并没有完全缓解苏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气象干旱。5月以来,我省淮河流域累计降雨量195.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同期最小的降雨量。据分析,干旱程度为60年一遇气象干旱。此外,苏北地区水稻需水量还处在高位, 徐州、淮安、宿迁等地遭遇70年一遇气象干旱。为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不受影响、确保虽有旱情但不形成旱灾的目标,我省水利部门多举措全力调水,抗御干旱。
全力抽引江水滋润苏北干涸土地
7月30日上午,江都水利枢纽四站内,6台泵机轰隆隆作响,滚滚江水从此处被抽引,然后溯源而上,润泽苏北大地。“目前,江都水利枢纽4座抽水站33台机组,已经全负荷运行超60天。” 江都水利枢纽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王冬生介绍,针对苏北地区的旱情,江都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加大运行的能力,向北送水。除4座抽水站外,江都站抽水站从 5月6日起就投入运行,已累计抽江水28.9亿立方米 ,江都闸通过自流向里下河地区引长江水40.7亿立方米,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劲松介绍,为有效解决苏北地区干旱问题 ,我省4月份就开始启动江水北调工程。在江水北调工程全力翻水的基础上,启用南水北调宝应站等8个泵站投入抗旱抽水。截至目前,已累计抽引江水110亿立方米,其中,仅江都站、宝应站就抽引江水39.2亿立方米。此外,我省还在实施自流引江工程,已累计向里下河地区引江水80亿立方米,保障里下河腹部和沿海垦区用水需求。
由于全力抽引长江水,在今年这样的“旱年”,使得里下河地区用水充沛。在东台梁跺镇梁东村,记者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里,稻苗在炎炎烈日下依旧绿油油的。当问及今年的干旱气候对水稻种植是否有影响时,刚施完肥的种植户王学东告诉记者:“本以为今年稻子的产量会减半,现在看来没有大碍。”当听说为保证农业种植不受干旱影响,还将有江水向里下河输送,王学东与其他种植户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紧急调度抬高河湖水位
虽然,一江清水源源不断地向北奔流,但全省黄色高温预计信号也在持续发布,伴随着高温蒸发与农业用水高峰期,洪泽湖与骆马湖水位持续降低。在洪泽湖岸边的蒋坝站水位站,记者看到洪泽湖水位由往年同期的12.5米下降到11.3米,洪泽湖逼近死水位,由于水位下降,湖水面积与2018年相比减少了27.4%,湖岸线也往后退了十几米, 远处的一片荷塘如今已经变成一片旱塘。
“根据当前形势,我省启动应急调水。” 张劲松介绍,今年7月,我省首次正式启用已建成7年的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实行“双线”向北送水。并紧急调用省防汛防旱抢险中心与骆运管理处抢险队人员及设备,7月25日起在淮河入江水道金湖控制线架设20立方米每秒的临时机组,翻水进入江水道三河段,经洪泽站翻水入洪泽湖,增加洪泽湖的补水能力。
烈日下,省防汛防旱抢险中心抢险队员姜原仔细巡查着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身上的迷彩服已出现一大片汗水留下的盐渍印。巡查完,他告诉记者:“这次抗旱,我们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他介绍,接省防汛防旱指挥部安排部署,当晚7时省防汛防旱抢险中心已组织抗旱队员并将抗旱设备物资装载到10辆货车上,次日上午10时,就到达目的地。仅一天时间,入江水道金湖控制线95台潜水电泵架设已安装成功,并开始抽水运行,成功将洪泽湖入湖流量由125立方米每秒增加至180立方米每秒。为了保持洪泽湖水位,他们100名抢险队员已经驻扎在河岸上,进行日夜巡查。
严格用水管理保证水源顺利北上
7月30日下午1时,大运河上没有一丝风,在宝应境内的子婴段岸边,扬州水文分局局长王永东和同事已穿好橙色救生服带上测量设备,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准备登船进行抗旱水分测量。据王永东介绍,自6月10日起他们每天清晨五点半到达水文检测面,并在8点前将第一组水文监测数据上报。午后再进行第二次水文监测,将数据及时准确的上报,从而保障八百里江淮水奔流北上。
记者了解到,要保证江淮水顺利到达我省的最北端,除了根据地势应急调水,还要调水沿线加强用水管理。张劲松介绍,为加强计划供水,我省按照“保生活用水、保重点工业、保大运河重要节点航运,兼顾农业、生态用水”的目标,分析各类用水户用水需求和用水特性,制定抗旱应急调度计划,明确沿线各市县用水计划,细化到各引水口门,每5天进行一次优化调整。
同时,为确保用水计划精准实施,我省还对调水沿线各调水站点开展水质、流量的应急监测。此外,还与省交通运输厅会商,明确“保干线、不保支线,保节点、不保全程”和减少船闸开启频次的要求。记者 张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