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辐射监测,她被誉为“教科书”
—— 记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王利华
2019-07-21 08:4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许海燕 丁茜茜 徐秋语  
1
听新闻

  6月25日,王利华在北京参加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大会,会议一结束,她便收拾行囊,匆匆乘高铁赶回南京的实验室。夜灯下,她将最新的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整理汇总。

  18年来,王利华从一名普通的核与辐射监测分析人员成长为全国辐射监测领域知名的专家,始终奋战在保障核与辐射安全的第一线。她拥有1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参与制定4项国家和省环境监测标准,荣获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一双手见证实验室里的青春

  走进王利华的办公室,只见办公桌上堆满国内外辐射监测方案、技术规范、标准方法等,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各种实验数据。

  王利华告诉记者:“辐射是一种能量,人们很难感受得到,却又遍布于环境中。环境辐射有没有变化,有没有超标,需要技术人员进行动态监测。”

  2001年大学毕业后,王利华进入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今江苏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中心,下称“省核管中心”)工作。入职面试时,王利华的一句“我喜欢做实验”,至今让单位领导和同事印象深刻。工作后,为精进技术,王利华积极深造,先后取得清华大学核能核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资格证、实验室认可及资质认定评审员“双证”。

  工作中王利华始终保持一股子拼劲。2004年,省核管中心在做核电监测本底调查时,需开展生物中氚和碳-14的测量分析,大家发现,国内外都缺乏有效的标准方法和专业设备。

  “我一定要试试看!”王利华暗下决心。在设备研发过程中,需将样品放入仪器内氧化燃烧。为保证装置气密性,王利华尝试钢管、石英管、铜管,每次更换都需进行大量实验。在她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历时3年,做了上千次实验,终于研发出一套高效稳定的前处理装置,在全国得到广泛认可。

  40岁的王利华,双手由于长期接触化学物品,非常粗糙。“如果感觉一个数据不对,我心里就好像卡了一根刺一样难受。”她说。在她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江苏出具的监测数据总是及时、准确、有效,有力保障了国控点和核电站外围各类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千万次检测守护公众安全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王利华接到任务,需对日本飞抵江苏的航班进行监测。由于以前极少碰到这样的应急事故,这次任务没有相关检测的方法可参考。她和团队多次尝试、请教专家,最后决定采用擦拭法采集飞机表面灰样带回实验室测量。

  王利华现在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那天天气凉爽舒适,但是穿上纸衣后,纸衣密不透风,一会儿浑身都湿透了,眼镜也变得模糊。”省核管中心在全国第一批次检测出泄露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给出及时准确的数据,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依据。

  更多时候,王利华通过成千上万次的数据检测、技术研发,守护着公众的安全。

  王利华长期负责田湾核电站的辐射环境监测,特别是水中放射性核素监测。每次王利华需要取样50升水,通过酸化、沉淀、过滤除杂质等多个步骤,最终50升水中的放射性核素会集中在一张小纸片上,再通过仪器测量。一次检测周期通常是3到5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核素会衰变,为争分夺秒,有时候王利华干脆住在实验室。

  王利华还指导医院开展放射性工作场所辐射监测和个人辐射防护工作。省人民医院医务处辐射防护科薛强说,“在华姐指导下,医护人员和广大患者的辐射安全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培训全国同行的“首席讲师”

  水质中总α、总β放射性如何测定,数十年来沿用的是非国家环境相关标准。2007年,王利华承担这两项国家标准方法的研究任务,她下定决心攻坚克难,填补这一空白。一身白大褂,两只蓝手套,她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忙碌着。

  通过多年孜孜不倦的研究,王利华取得丰硕成果——参与制定《水质总α放射性测定厚源法》《水质总β放射性测定厚源法》两个国家标准和《水中铅-210测定》《生物中氚和碳-14的测定》两个地方标准,拥有1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她参与编写的2001年-2005年和2006年-2010年江苏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连续两次获部一等奖。

  省核管中心是全国辐射监测培训重要基地,王利华是领导和同事眼中的“首席讲师”,培训全国同行2000余人。上海辐射站的洪韵多次听过王利华的技术指导课,“她全面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验经验、细致的理论讲解,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7月2日,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中,王利华测量铀的实验操作被现场专家一致评为“教科书式的操作”。

  对于未来,王利华希望,能够通过解决一个个小问题,来推动江苏乃至全国辐射监测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标签:
责编:袁中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