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新华时论:从“卖农产”变“卖乡愁”中找机遇
2019-07-07 07:5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刘庆传  
1
听新闻

  在日前举行的“苏北农村集中居住与环境改善”青年智库学者沙龙上,马晓冬等专家提出,现在一些农村出现了“后生产主义化”的新趋势,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的内涵及乡村生产重点发生了重大转变,多功能农业和多元化乡村成为发展趋势,农村逐渐脱离农业,成为“有村无农”的新型现代乡村,这一观点给人启示。

  “后生产主义乡村”“‘农村’变‘乡村’”,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但平常关注身边变化者则未必这么认为。南京江宁大塘金薰衣草庄园过去是个普通农村,这几年每到节假日游人络绎不绝,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代替了过去的种菜种地,成为当地村民的生活日常。改革开放前,无锡马山镇是苏南重要的农副产品输出地,属于典型的生产型乡村。上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7年马山镇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37家;到了2000年左右,马山的经济结构、就业等出现明显非农化特征,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成为主要产业。

  “农村”变“乡村”,“卖农产”变“卖乡愁”,这种趋势值得研究,个中蕴含的发展机遇有待发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内涵、品质也发生着变化,许多城市居民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就渴望到周边农村品味乡村田园风光、追寻“乡愁”记忆、感受大自然气息。近年来,在江西婺源、浙江丽水、广西桂林等地,“耕农牧牛”照备受游客欢迎,当地农民放下农活变身模特,有的月收入高达3万元。这一细节说明,生产粮食、瓜果蔬菜等农产品,满足城乡居民的物质需求,固然是农村的价值体现,提供“耕农牧牛”“田园风光”“乡村乡愁”等非农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则是更加值得关注的另外一种存在价值。

  应该说,作为一种新趋势,“后生产主义乡村”只是农村未来发展多个选项之一,但相关实践和理论提供了不少启迪。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郊的农村已失去存在的价值,其未来就是完全的城市化、市民化,但实践恰恰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卖乡愁”“卖田园风光”“卖乡村情结”,拓宽了农村发展的路径、模式和目标。

  近年来,江苏大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出现了一批风格独特、特色鲜明、富有传统韵味的特色田园乡村,观光农业发展也成绩斐然。从更高层面来看,有的乡村因为缺乏高水平的规划与设计,建设中往往表现出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层次不够高;有的乡村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但不少还处于简单粗放的原始阶段,许多只是在人们观光时顺便卖点农产品,提供一些食宿服务,附加值还比较低;有的乡村一旦游客来得太多,就出现服务跟不上等问题。这提醒我们,在“卖农产”到“卖乡愁”中找机遇,要在思想认识上更加解放、开放,重新发现乡村在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生态服务、文化体验等方面的价值,重构农村功能。要加强规划和设计,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或手册,推动有条件的农村顺应趋势、抢抓机遇,把原生态的乡村景观、淳朴的乡土人情、特有的村落文化等元素同服务业结合,形成新的村落产业体系、新的乡村面貌,使之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首选地,在“卖乡愁”中服务他人、壮大自身、富裕农民。

标签:乡村;农村;乡愁
责编:陈康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