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总投资20亿元的中来光电单晶电池项目,是泰州市姜堰区近年来引进培育的新能源重大项目,曾创下全国光电领域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中来速度”,今年前5个月开票销售超过5亿元,预计全年销售将突破20亿元。
3年前,泰州中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国有建设用地“腾笼换鸟”方式,先后获得闲置用地255亩,用于太阳能电池片等光伏产品生产加工,现已拥有全球最大的2.1GW N型单晶双面电池产能。
中来光电的迅速落地投产,得益于姜堰区最近三年持续开展的一项创新实践——从2016年9月起,区委区政府在矛盾相对突出的环境保护、用地管理、安全生产三大领域,开展联合整治“三个百日行动”,用3个100天时间分别进行摸底排查、集中整治、建章立制,以守住高质量发展的底线。
姜堰区委书记李文飙认为,姜堰推出“三个百日行动”是一着先手棋,通过自我排查、自我整改,科学归类建档,实现数据共享共用,从而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强大支持,力促各项监督管理常态长效。
逐一排查见底,守住生态环境防护线。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绿色一直是姜堰发展的底色。在首个百日行动期间,该区组织力量,重点排查各地环保工作人员配备、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治污设施建设运行及达标排放、危险废物规范化贮存处置、自动监控设施建设和运行、持证排污、生态红线保护区及其它敏感区域项目建设等情况,共清查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3011个。在此基础上,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克服速度情结,注重守正留白,聚焦大气、水源、土壤开展防治整治,在全国首创村级生态文明委员和环境保护委员制度,实现村居全覆盖,让他们成为一支发现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中坚力量,破解源头监管缺失、公众监督偏软的问题。
2017年以来,姜堰又自我加压,决定撤销姜堰经济开发区化工集中区,先后投入近10亿元,对原有化工集中区内的11家化工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姜堰区委副书记、区长方针介绍说,姜堰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开发区化工生产企业关闭搬迁及转型升级各项后续工作,基本实现化工企业关闭到位、机器设备拆除到位、危固物品清除到位、营业执照变更注销到位,并通过环保、安监、消防等部门验收。同时,姜堰开发区还启动了土壤检测和修复工作。
“慧眼”守土监管,抓牢国土资源标准线。姜堰通过健全完善区镇村组四级土地执法监察网络,建立违法建设管理联动机制,实现“存量递减、增量为零”。同时,建立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平台,按亩均效益实施差别化扶持,克服用地粗放现象。在首个百日行动中,全区共调查工矿项目用地3420宗、村民宅基地221138宗,初步建立“一企(户)一档”基础信息数据库,全面推行慧眼守土平台监管。为消除土地闲置,该区去年起启动闲置低效用地“三年清零”行动,计划收储、整理土地2万亩,现已完成近9000亩。去年一年,经泰州市验收确认,姜堰区共盘活闲置低效土地3560亩、土地整理(增减挂钩)3633亩。姜堰开发区全年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36宗,盘活面积1548亩,其中完成国有建设用地转让14宗、面积276.7亩,完成闲置低效用地收回重挂4宗、面积173.8亩,企业完成增资技改18宗,为重大项目建设腾出了空间。
层层压实责任,架设安全生产高压线。姜堰压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绘制全区安全风险分布图,建好安全生产专家库,并增加区监委、区委巡察办和区督查考核办等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全区已连续12年未发生死亡两人以上安全事故,连续6年获泰州市安全生产考核一等奖。在“三个百日行动”期间,全区共排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14420家,建立全区统一的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信息库,对568个重点监管企业建立安全生产“一企一档”,彻底解决安全生产监管底数不清的问题。同时,该区全面推行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等级评定,区委将“安全生产诚信”作为企业负责人参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必要条件。区里还创新建立安全生产履职保证金等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考核奖惩机制,推动监管责任落地生根。
守好“三条线”,不仅为姜堰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可持续发展之“堰”,为姜堰高质量发展赢取了空间,更激发起全区上下争先赶超的创业激情。近三年来,姜堰区新开工、竣工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到206个、169个,华脉科技光纤光缆、兴科迪汽车智能电子、爱琴海购物公园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去年,姜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亿元,增长12.2%。
本报记者 顾介铸
本报通讯员 黄立群 刘永彬 乔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