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古城如皋,一辆102路公交车从时代大厦站发车,“静悄悄”地穿过形似古钱的老城区,直至碧波荡漾的龙游湖畔。
不同于普通公交汽车,它是一辆“氢车”。去年,如皋在省内开通首条氢燃料公交线路,短短一年时间,公交、大巴、物流车,一辆辆绿色牌照“氢车”遍布大街小巷。
如皋市民任媛是一名讲解员,每个工作日上午8时许,她都要搭乘102路公交,前往约6公里外的如皋开发区氢能规划体验馆上班。 她的一天,与“氢”密不可分。
“一闻到汽车尾气,我就头晕。”任媛过去很少乘公交车,现在却被氢燃料电池公交“圈粉”,成了她日常出行首选交通工具。“氢能源汽车,不仅闻不到一点刺鼻气味,而且噪音小、行驶稳,2元的价格和普通公交差不多,乘车的舒适感却好很多!”
落户如皋开发区的百应能源公司是这辆氢能源公交动力系统核心部件生产商。“与传统燃油动力系统不同,氢燃料电池通过电化学反应,将氢能安静地转化为电能,行车过程几乎没有噪音,而且无尾气,唯一的排放物是纯净水。”说话间,董事长陈融当场接了一小杯氢燃料电池系统排出的尾水,一饮而尽。
“氢能高效、清洁,是全球能源变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任媛告诉记者,世界多国都已排定氢能发展“时间表”,我国也将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写进国家相关战略规划。
早在2010年,如皋就抢先布局氢能产业,是目前国内唯一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的“氢经济示范城市”。在当地,氢能正在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百应能源自主研制的500多辆“氢车”已投放当地市场,燃料电池系统测试过程中产生的电用于城市公用设施照明;如皋博爱医院应急电源采用燃料电池发电……
上午9时许,一架无人机从氢能示范小镇扶摇而起。操作员赵天阳观察着无人机传回的画面——生活区、生产区正在加快建设,神奇的“氢生活”画面,尽收眼底。“这是一台氢燃料电池无人机,它的最大载重为30公斤,完全满足专业级拍摄需要。”
这样的氢能无人机,在氢能规划体验馆里,也陈列了一台,吸引了如皋开发区实验小学孩子们好奇的眼光。“不光是无人机,在我们这里,氢能已应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任媛一边讲解,一边带着孩子们走进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1万人的“氢能小镇”,体验神奇的“氢生活”:家里用的电、路上开的车、城市的照明、大楼的应急电源等都来源于氢能发电……
“我们这座氢能示范小镇,全省唯一,担当开启氢生活示范重任呢。”任媛自豪地告诉满心好奇的孩子们,目前,学校区、居住区、氢应用示范居住社区、商务区、产业服务区等均已落成,制造区和生产区也在加紧规划建设。
眼见为实。顺着任媛手指的方向,体验馆门外惠民路沿线,不到两公里范围内,近10个燃料电池相关项目工地内塔吊林立、机声隆隆。去年,当地出台扶持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吸引国家能源集团等20家国内外氢能企业集群落户,去年实现销售50多亿元。今年,当地计划招引氢能产业项目15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占比70%,全产业链可望突破千亿产值。
不知不觉,已到了傍晚下班时间,任媛搭乘102路“氢车”公交回家,但她的“氢生活”并未就此结束。刚上车,手机发出低电量提醒,她拿出一块充电宝接上。但这并非普通充电宝,上面插有一支口红大小的金属“小蓝瓶”。“这是氢能充电宝,本身不用充电,只需一点氢气,马上发电。”任媛告诉记者,别看瓶子本身才几十毫升大小,却压进了10升氢气,1小罐够手机充满3次电。
“我的工作是讲解氢能,我生活也离不开氢。”任媛向记者透露自己的“氢”梦想,正考虑买一辆氢燃料电池车,每天开着自己的“氢车”上下班。“日本还为一款量产氢燃料电池家用车取名‘未来’,您听,多么诗意啊。”
在任媛眼里,“未来”其实已来——
惠民路上,国内首座商用加氢站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今年6月底前投入使用。
这只是“氢生活”的开始,如皋人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打造全球首个氢能之都。
“目前如皋只有这一座加氢站,下一步将更多布点推广。”任媛介绍说,加氢设施不足是“氢车”普及面临的一大障碍,担当氢能推广开路先锋的如皋,计划于2020年前推动南通各县(市、区)至少建成一座加氢站,5年内在长三角地区布局300座这样的加氢站。
一扇更大的“氢生活”大门,也正在徐徐打开。目前,如皋正牵头编制《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一条以高速公路网为纽带,以南通为交汇点,北抵山东、西达鄂皖、南连宁波、东至上海的“加氢走廊”计划于2030年建成。届时,长三角地区将“氢风”劲吹,开启“氢生活”全新模式。 记者 陈明 贲腾 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