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黄金水道”更通畅,“黄金效益”更显著
2019-05-16 06:5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二期工程生态护岸

  中国江苏网讯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是国家打造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工程,也是“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全国内河水运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和建设环境最复杂的重点工程。项目全长283公里,通过对6个碍航河段进行整治,同时采取通航安全监管和维护措施,航道水深达到12.5米,可以满足5万吨级集装箱船(实载吃水≤11.5米)全潮,5万吨级散货船、油船乘潮双向通航以及10万吨级及以上海轮减载乘潮通航要求。其中一期工程自太仓至南通56公里于2015年12月竣工,二期工程自南通至南京227公里于2018年5月通过交工验收并投入试运行。一年来,航道运行效能大幅提升,3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海进江艘次快速增长,特别是5万吨级、10万吨级、20万吨级及以上船舶2018年到港艘次是2011年的3-4倍,沿江港口吞吐量增长达到17.8亿吨,是2011年的1.5倍。通航船舶大型化带来了显著效益,平均每年节约物流成本15.5亿元,对区域物流成本降低的贡献率约10%。专家认为,“工程建设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辩证地把握保护与开发的一次成功实践,对交通强省建设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作用和意义巨大!”

  效果突出:整治成效具有可持续性

  长江南京以下河道里程长,局部河段宽浅,水下沙体活动较活跃。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在复杂潮汐分汊河段开展滩槽控导和航道治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指导思想。二期工程在对工程河段河势演变、建设条件等方面系统认识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和丰富一期工程创新性提出的“固滩、稳槽、导流、增深”的航道整治理念,按照“建设航道关键控制性工程与疏浚工程相结合”的整治原则,同时采取通航安全监管和航道维护措施,初步实现了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的建设目标。

  “二期工程实施后工程河段河势总体持续保持稳定,整治河段航道整治效果明显。整治建筑物掩护区淤积、设计航道范围内水深总体增深,汊道分流分沙比向预期方向变化,航道条件稳步改善,整治效果已逐渐显现,具有可持续性。”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指挥部指挥长任建华介绍,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获得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取得丰富的科研成果,多项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水运工程建设领域技术进步,对类似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经济效益:产业集聚效益逐步显现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丁军华表示,为尽早发挥投资效益,二期工程建设打破常规,按照“先通后畅”的思路,2016年7月先期实现初通南京目标(达到洪季12.5米、枯季11.5米标准),2018年5月8日二期工程提前建成试运行,极大改善了长江江苏段通航条件,海进江运量增长迅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长295米,宽46米,载重18047.4吨的中国香港籍“太平洋胜利”轮计划4月17日靠泊公司大澄码头,该轮所载货物为铁矿,进港吃水深度为11.36米。江阴港港口集团华江说,开普型船吃水每增加一厘米,就可以多装载125吨,每吨减少物流成本至少20元。

  江阴港港口集团副总裁刘小龙说,12.5米深水航道开通以前,到港货量不足,造成集团2015 年上半年主营亏损1600余万元。12.5米深水航道初通后,原本不具备进江条件的开普型船舶,在海港减载后直接进江,改变了集团货源不足的情况,主营业务实现了快速增长,逐渐扭亏为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有上百家企业选择在江阴港中转货物。

  在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建设之前,部分航段航道水深不足8.5米。二期工程通过交工验收并投入试运行,一切发生改变。

  2018年5-12月,沿线港口合计完成货物吞吐量8.6亿吨,较上年同期增长5.6%;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4亿吨,较上年同期增长3.3%。

  3万吨级及以上船舶到港数量增幅明显,较2017年同期增长10.3%,10万、20万吨级以上船舶到港数量约是试运行前2017年同期的1.3倍、1.1倍。最大到港船舶达到25万吨级,相对较远的南京港、镇江港到港船舶最大分别达到7万吨级、20万吨级。深水航道增强了二期工程河段内港口的“大船”效应,为推动各港“海港化”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助力。

  二期工程初通和试运行后,沿江各港吞吐量持续增长,发挥了对沿线港口持续发展的支持保障作用,在江苏沿江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方面发挥出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江苏直接临江地区以占全省27.5%土地完成了占全省52.2%地区生产总值。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实体经济企业的物流成本,进一步促进了沿江地区产业集聚,助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了“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建设。据测算,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的实施后,2017-2018平均每年可直接为沿江地区实体经济企业节约水运物流成本15.5亿元,其中为长江中上游地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4.2亿元,降本增效作用十分显著。

  目前,沿江地区有国家级开发区34个,省级开发区51个,年业务总收入达12.2万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4%、60%和78.6%。沿江地区成为江苏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的核心区,聚集了全省90%的石化产业、70%的冶金产业。航道条件的改善,港口竞争力的提升,为沿江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平台,对沿江地区资源进行空间整合,形成各具特色工业园区,同时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提高产业集聚化水平,江苏沿江地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外商投资的集聚地,产业集聚效益逐步显现。

  宏观效益:对国家战略实施作用显露

  “二期工程试运行一年期间,长江引航中心共引领中外籍船舶62000余艘次,其中98%以上业务集中在长江江苏段。”江阴引航中心副主任许崇标说,在12.5米深水航道支持下,长江引航中心引领的船舶进一步大型化,以外贸散杂货船为例,平均载重吨由2013年的36027吨上升到2018年的57061吨。

  “二期工程试运行一年期间,长江引航中心引领的船舶共载运外贸货物3.2亿吨,内贸货物690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6%、8.84%。”许崇标说,其中,长江引航中心引领船舶载运沿江企业生产的各类“中国制造”出口500余艘次,成功引领装载167米高钻井平台出口的半潜船“振华15”轮以及新造船长400米、2万标箱级集装箱船舶“中远川崎233”号安全出江,引领南京金陵船厂建造的世界最大长度滚装船丹麦籍“歌迪亚海路”轮首航出江,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提供技术服务保障。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对包括支撑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实施、拉动沿江经济、优化产业布局和促进沿江港口发展等方面带来的宏观效益日益凸显。对贯彻落实“交通强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倡议,进一步服务长江中上游地区,推动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完善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举措。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是“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全国内河水运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工程,工程的实施为保障区域战略物资运输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进一步放大水运优势、完善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贯彻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倡议、战略,提升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江苏地处我国沿江沿海生产力布局的结合部、“一带一路”交汇点和长江经济带龙头区段,是东部和中西部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联系新亚欧大陆桥、实现联动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的实施,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区域物流成本,保障重要战略物资运输,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进一步放大黄金水道优势,提升向东向西、海陆双向国际运输服务能力,提升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江苏打造成长江经济带建设先行先导区,更好地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协同发展。

  这是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发挥地区特色,促进区域优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的实施是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大提升了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为长三角区域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地物资的交流提供了一条便捷高效的水上运输通道,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畅通后,南京以下的“江港”全部变为“海港”,提高了江苏沿江港口的竞争力,有助于提高江苏省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格局,并利用黄金水道发挥其自身优势,从而助力长三角区域在全国率先发展。

  社会效益:贡献就业岗位提升税收收入作用明显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的实施,对沿江地区岸线资源节约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底,江苏省沿江港口已开发岸线325.6公里(比2016年减少了5.6公里),未利用港口岸线长178.8公里,分别占规划港口岸线总长的64.6%和35.4%。在已利用港口岸线中,深水港口岸线258.7公里,占已利用港口岸线的79.5%。沿江优质的港口岸线资源储量极为紧张,但12.5米深水航道工程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沿江港口升级改造,港口资源进一步整合,提高了沿江港口岸线利用效率。预计,江苏沿江沿海港口码头结构加固改造工程完成后,原有132个码头泊位将升级改造为104个码头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02个,5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86个。

  深水航道对就业影响包括直接、间接影响两部分。直接影响是指长江12.5米深水航道疏浚工程直接带来的就业岗位;间接影响是指深水航道建成投产后促进或带动临港产业的发展而带来的就业岗位。

  根据计算,江苏港口每增加1万吨吞吐量,可贡献就业岗位30-33个(随着吞吐量增加,单位吞吐量贡献就业人次逐渐减少)。根据分析,一期工程实施后,2015-2018年间,因工程带来的水运货运量的增加,进而对区域就业的贡献为1.9万人;二期工程初通后,因工程带来的水运货运量的增加,2017-2018年将贡献就业岗位5.2万人。此外,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7年江苏直接临江地区就业人口约1932万人,较工程实施前2011年年均增长约1.0%,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一期、二期工程实施带来的就业岗位,约占直接沿江地区就业增长的6%左右。

  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一方面将拉动沿江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对GDP增长、就业岗位贡献、税收收入提升的作用原理基本一致。

  据计算,江苏港口每增加1万吨吞吐量,可增加财政收入25-27元(随着吞吐量增加,单位吞吐量拉动财政收入逐渐减少)。一期工程实施后,2015-2018年间,因工程带来的水运货运量的增加,进而拉动财政收入增长1.6亿元;二期工程初通后,因工程带来的水运货运量的增加,2017-2018年将拉动财政收入增长4.2亿元。

  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后,长江南京以下航道与长江口深水航道进一步衔接,江苏沿江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促进沿江城市港口发展,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航道条件的改善有力推动临港产业规模化发展,传统产业向外转移速度加快,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链向中上游地区延伸。同时,沿江港口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海港化进程加快,促进航运、物流、贸易、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聚集,实现沿江城市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二是提升沿江城市综合竞争力,人口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随着深水航道的贯通,沿江城市的水运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在人口规模的增加和人口就业结构的改善。三是推动沿江城市布局调整,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于航道条件改善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及传统产业的外移促进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诱发沿江城镇群进一步形成,实现沿江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

  生态效益:辩证把握保护与开发的成功实践

  专家认为,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的实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效益突出,是辩证地把握保护与开发的一次成功实践。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对长江航道建设向绿色、科学发展转变的严格要求。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陈源华介绍,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严格执行了“各项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环境保护制度。航道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一系列生态、环保、节能措施的落实,使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和缓解,贯彻了国家对长江航道建设向绿色、科学发展转变的要求。

  水生生物保护措施,尤其是二期工程实施了江豚保护措施,采取超声波驱鱼、控制施工船舶间距,还设立江豚保护专项基金,建设江豚救护基地和水生野生动物检测执法站,并制定水生生物紧急救护预案,配备了必要的应急设施。同时,设置了人工鱼巢、生态浮岛,采用生态护坡,实施增殖放流,开展水生生物检测,并对增殖放流效果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放流的种类和规模。

  据了解,二期工程开展了增殖放流、人工鱼巢、生态浮岛等生态补偿、修复措施。累计放流水生生物约4244.38万尾、投放底栖动物585吨、建设人工鱼巢12.3万平方米、建设生态浮岛120.75亩、栽种挺水植物1050亩,全面完成了环境影响报告及其批复的各项生态补偿及修复要求。

  水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按照施工计划施工,先筑坝再疏浚,尽量缩短疏浚作业时间;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控制工程定位精度和抓斗对底泥的搅动强度,减少悬浮泥砂发生量;疏浚过程泥沙指定点吹填,泥驳GPS跟踪,禁止乱拋乱弃;施工期船舶油污水由专门接收船统一收集上岸处理;加强保护区挺水植物栽种;研发生态软体排、生态型护岸、生态型护底、生态型堤身等生态结构,提高了结构的亲水性和生态性。一系列保护措施的落实,有效保护工程区域的水环境。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加大风险监测和监控力度,定期开展事故环境风险应急演练。落实船舶溢油泄漏等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运营期应合理调度船舶行驶、停靠和离港等作业,避免发生船舶碰撞事故。

  实践证明,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整治生态型结构研究,是绿色发展理念应用于航道工程建设的有益尝试,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生态航道建设领域的理论水平,丰富生态航道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同时,12.5米深水航道建成后,由于航道条件的改善,受其影响的沿江地区的水路货物周转量在货物周转总量中的占比增大,降低了交通运输业的油耗总量。根据测算数据,从2015年至2018年底,沿江各市运输船舶燃油单耗总节约量达1571万吨标准煤,结合国家环保有关技术标准估算,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71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62.8万吨、氮氧化物排放83.3万吨;年均节约能源714万吨标准煤,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4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28.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37.8万吨。

  据海事部门统计资料,二期工程试运行后长江船舶事故数进一步减少,主要是因为随着航道整治建筑物的改善,航道通行条件更加良好。

  专家认为,“长江12.5米深水航道项目的建设成绩以及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实现,令人看好,经济效益促进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正向影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互为因果关系。”

标签:工程;航道;长江;沿江;深水;建设;发展;12.5米;南京;港口
责编:孟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