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名言,诠释了青年爱国以及如何爱国的重大问题,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寓意深刻,给人启迪、激励和指引。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孙中山先生这一简单问答,问的是一个重要的修身命题: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失去了这个本,就难以立足、难以成才。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连发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开学三问”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其影响经久不衰,其意义历久弥新。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拿破仑曾经说过:“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从陆游的“一寸赤心惟报国”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从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到秋瑾的“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从方志敏的“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到陶行知的“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用言行诠释了一个朴素道理: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正因为爱国是天经地义之事,以至于很多人觉得:爱国,还用得着专门强调吗?确实,本来作为“分内之事”,爱国“无需赘言”。但是,也有个别人或者因为患上“爱国无感症”,总觉得虽然爱国很重要,但因为身处和平年代,对爱国“无感”,觉得与我无关,是他人的事情;或者“躲进小楼成一统”,认为“最大的事情是生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爱国”与“害国”总是“傻傻地分不清”,不是视爱国为幌子,借爱国主义之名行道德绑架之实,就是将爱国主义“狭隘化”“情绪化”“污名化”“简单化”。更有甚者,极少数人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一味“哈韩”“精日”“崇洋媚外”。这说明,做好“最大的事情”,并非无需言说,恰恰应当重视。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你自己怎样,中国就怎样”,这几句铿锵有力的网络流行语,有力地回答了做好“最大的事情”该怎么做、从哪里做起的问题。针对有些青年爱国如“老虎咬天,无从下口”的迷惘,有教育学者这样说:你把香蕉皮扔在家里,这是不爱家;捡起来扔出门外,这是不爱国;把香蕉皮扔进垃圾桶,就是既爱家又爱国。这个“微解读”告诉我们:爱国并不遥远,它就在身边;爱国也并不抽象,它具体实在;爱国也并非一定就得舍身成仁,有时它也是一件件小事。为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而不惜舍生取义,以小我成就大我是爱国;看到森林起火了勇敢科学参与灭火,为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爱国;立足岗位,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也是爱国。说到底,做“最大的事”,看似“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在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一件件“小事”之中。
“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里有黄山么?有黄河么?有长江么?有长城么?……既然这些都没有,那么,祖国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地方。”路遥的这段文字,深沉地道出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物质之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此时此刻,做好“最大的事情”,就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起来,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致力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雄伟瑰丽”“不可替代”“独一无二”,在建设美丽祖国中努力成就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