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家乡情·乡情微调研①|愿“梦里水乡”的未来更美好
2019-04-04 20:18:00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作者:李龙霞  
1
听新闻

  编者按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家乡;每个人的故乡,都值得热爱。近年来,江苏省委研究室(改革办)要求党员干部利用春节返乡之机,实地了解基层情况,认真撰写“乡情日记”。带着浓浓的乡情和亲情,带着为家乡鼓与呼的责任,今年春节以来,党员干部身入基层、心到基层,认真撰写“乡情日记”,从不同角度记录感悟和思考。

  4月4日起,“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中国江苏网、新华报业网从中选取优秀“乡情日记”,推出《家乡情·乡情微调研》系列稿件,与读者共飨。

  万亩荷塘绿,千岛菜花黄,荟萃江南秀色……这是《梦水乡》里描述的梦里水乡——兴化。兴化位于里下河凹陷中心地带,是里下河浅洼平原区,这里文人墨客辈出,这里美食美景让人眷恋,着实是我的“梦里水乡”。今年过年,我大都时间在先生的老家兴化东北部永丰镇,简单描述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望大家能对她了解一二。

  

  感受“水乡”喜人的变化

  初次到兴化永丰镇大概是十年前,沿途见到一个个的水塘(后来我才知道那叫蟹塘),周边包围着油菜花,一块块的农田,一片片的居住区,住房几乎以平房为主,很少见到别墅。总的感觉这里景很美、水很多、空气很好,这里的人很朴实、也很热情,但却不多,也很清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里悄然发生了变化,春节期间,我特地留意了一下,比照过去,“水乡”变化的确很大。

  我眼中的“水乡”之景:沿着街边走,发现前几年还是空地的地方,建起了一排排又大又宽敞的别墅,走进一户人家,家里请了戏班在唱戏,说是过年图个好彩头,不远处,一个老板在这里投资建起了蒙古包,搞起了农家乐,客人还不少,街上的人明显比以前多了、也很热闹,一条老街上居然还堵起了车。说到车,几年前,镇子上的车还是以无锡、上海、苏州牌照的为主,苏M的寥寥无几,现在不光路上车多了,本地苏M牌照的车更是比以往多了很多……走着走着,我切身感受到乡亲们的生活真真好了起来,发自内心地为“水乡”的变化高兴。

  身边人的“水乡”之悟:今年的年夜饭在大伯家吃的,大伯大妈准备了很多菜,还特地去找了一个离镇子挺远的地方,买了现杀的牛肉回来。这几年,大伯家螃蟹一年比一年养的好,前年他们敏锐的察觉蟹苗很紧俏,又开始搞起了蟹苗培育,收益也是颇丰。很难想象,十几年前,他们养螃蟹几乎年年亏损,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大家肯定很好奇,只要坚持就能转亏为盈,其实不然,清楚地记得一次去大伯家蟹塘玩,一下子被墙上写满字的纸吸引了,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天的天气、水温、饲料投放量、蟹的吃食状况、特殊情况等等,原来成功都是不易的,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出的经验,也是留给有心人的,这也正是“水乡”教给水乡人的吧!

  乡亲们的“水乡”之情:在街上遇到一位老者,他说:这几年家里养螃蟹的人多,塘工需求大,别看我年纪大了,力气还是很大的,游泳、撑船什么的都没问题,像我这样的很吃香的,蟹塘老板年前就跟我谈好了工资,还包吃住呢。这要是在几年前,我就只能到外面找些活做了,年纪大了人家就不一定要了,还是现在这样好啊,不但能留在家里,还能赚些钱呢,手头也宽裕些。年轻的时候我还觉得家乡穷就是因为水多,没有路,出门很不方便,甚至有些讨厌水,现在年纪大了反而喜欢水了,感觉没有水了就不是家乡了。老人的话都是肺腑之言,正是因为生在水乡,这里曾经因水而穷,现在因水而兴,他的内心是十分感激这片生他、育他的“水乡”的,而他也在为“水乡”的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也许就是“水乡”之情吧!

  

  追寻“水乡”变化的根源

  悠悠水乡,鱼米丰泽。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乡”自然依水而生了,改革开放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调动了乡亲们的积极性,水乡人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产业振兴之路,人们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细细想来,“水乡”可喜的变化主要源于:

  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兴化河蟹历史悠久,不光现代人喜欢它,就连古代人也对其喜爱有加。早在宋代就有了醉蟹制作,因其味道鲜美成为淮扬菜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到了清代,郑板桥对河蟹甚是喜爱并大力宣扬,进而成为朝廷的贡品,名誉全国。兴化河蟹之所以能从古至今享有盛誉,与这里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这里水域面积几乎占到30%左右,水网密布,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水质清澈,盐度在万分之五左右,为河蟹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快速崛起的乡村产业。随着现代水产养殖技术的日趋成熟、销售方式的多样化,河蟹养殖业迅速发展,全镇几乎 80%的人都在从事河蟹产业,水产养殖面积达3000多公顷,占到总面积的40%左右,近几年一地难求、向外扩张的现象更是明显。永丰河蟹交易市场建成后,年交易量超过3万吨、交易额达30亿元,每年增加就业岗位上千个。交易市场周边苗种饲料、物流包装、食品加工、电商销售等上下游产业渐具规模,附近餐饮、住宿等服务性产业也被快速带动起来,河蟹养殖俨然成为当地百姓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成为当地人致富的主渠道。 勤劳致富的水乡人。产业的发展给百姓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人们的干劲闯劲也就更足了。过年谈的最多的就是今年收成怎样,明年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怎么才能提高产量,蟹苗到哪里拿、什么时候放,种什么水草、什么时候种……人们早早开始为来年筹划。这里有用奋斗致“蟹”青春的青年人,有继续贡献力量的老者;这里有烈日下水中岸边的忙碌,有收获时没日没夜的坚持,水乡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期待“水乡”更好的未来

  在江苏,“水乡”地理位置居中,但思想不居中;地处洼地,但没有洼地心态,让“水乡”的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好、让“水乡”的生活变得更美是每个水乡人的期盼。

  推动“水乡”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几年,全国河蟹养殖地不断扩大,除了省内多地,湖北、安徽等外省也在发展河蟹养殖业,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稳固“水乡”的优势,就必须注重河蟹质量管理,大力培育河蟹品牌,提高“红膏大闸蟹”等现有品牌的知名度,增强市场话语权;规范河蟹市场交易行为,营造良好的交易秩序,创新营销模式,放大“互联网+河蟹产业”效应,拓宽产品销路,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开发河蟹精深加工产品,延长收益周期;引进和培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与素质,提高河蟹科学化养殖水平,减少养殖风险,增加产量收益。

  留住“水乡”环境优势。由于河蟹养殖的急剧增加,环境承载力受到极大考验,要实现河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推进河蟹养殖转型升级,由追求塘口面积大向“小精高”模式转变,从强调“量大”向“重质适量”方向发展,推动河蟹标准化生态养殖,构建良好的蟹塘生态平衡系统,提高智能化设施的应用和精准化管理的程度,淘汰落后的养殖技术,淘汰环境恶化不适合养殖的地区,在自然可承受的范围内发展养殖,坚决守好绿色家底,让“锅底洼”变“聚宝盆”的优势长期延续下去。

  构建“水乡”美好生活。乡村产业振兴了,百姓生活宽裕了,但在乡的年轻人总体不算多,自然村逐步萎缩的现象也存在,要留住乡亲、留住乡情,就要让百姓在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有更多获得感,在乡村振兴中感受生活之美、生活之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教育资源、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让水乡人在宜居的环境享受生活,享受发展成果。

  作者 江苏省委研究室办公室 李龙霞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