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绍敏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
朱 晶 全国人大代表、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主持人: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任松筠
中国江苏网讯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今年经济工作要抓好的七项重点任务之首。政府工作报告也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蓝绍敏,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走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北京演播室,就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两化融合,举起高端制造业大旗
主持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南京迫切想抓哪几件事情?
蓝绍敏:制造业始终是安身立命之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南京当前迫切需要全力攻坚突破的有三件事:
第一,工业投资要达到“456”,即到2020年,全市工业投资占比要达40%左右,江北新区工业投资占比要达50%左右,6个郊区区的工业投资占比要达60%左右。为此,南京专门出台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投入普惠性奖补办法,对企业技术装备投入给予10%的普惠性补贴,每年最高可达800万元;研究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办法,推动各区工业投资占比尽快提升。
第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35%左右。目前,南京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6%。南京坚持把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放在先进制造业上,推动制造业占比逐年提升,不断提升制造业增加值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筑牢制造业这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第三,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在省内每年要提升一个位次。去年,南京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净增207家、达到2555家,今年将努力实现净增200家、力争300家目标。
主持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南京重新高举制造业大旗,您觉得有何现实意义?
朱晶:南京再举制造业大旗是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与以前结构偏重、层次偏低的制造业相比,此次将打造的制造业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特征的升级版。这样的高端制造业,有助于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两化融合”,有助于增加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有利于百姓生活品质的提高。
久久为功,打造产业地标
主持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南京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
蓝绍敏:今天的制造业,应该是价值链高端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智能制造引领的、和信息化融合的制造业,也应该是环境友好型的、不带来过多能源消耗的制造业,当然也应该是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新型的制造业。南京是国家重点布局的“两化融合”示范城市,在推动制造业跨界融合发展上,有条件实现引领和突破。
一方面,大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推动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在研发设计、定制化服务、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延伸服务链,努力推动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实现以生产产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转型。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抓好企业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实现生产数据可流动、工艺参数可控制、过程质量可检测,全面提升大规模互联互通的基础能力。
主持人:去年南京提出要加快打造一批产业地标,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蓝绍敏:对一个城市来说,产业发展不可能四面出击、包打天下,必须有所取舍、有所聚焦。产业地标,恰恰代表产业的区域标志性和行业标杆性,代表产业的发展高度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南京在“4+4+1”主导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更加聚焦若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3-5个“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在产业地标的选择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去年整车产量接近10万辆、产值增速达150%,预计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主营业务收入将达1000亿元。到2020年,南京将初步建成国内著名的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综合销售收入力争达2000亿元,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南京还将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力争尽快取得明显突破。
朱晶:产业地标是一个地域最具代表性、最具竞争力、站在制高点的产业,同时也最具有心理联想的辨识度。南京市委、市政府对产业地标的定位选择,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战略规划。它既着眼基础,又放眼未来。从供给端来说,要优先考虑选择已有的高原产业;从需求端来说,产业能否做大做强,还取决于未来发展空间,也就是人们需求的旺盛点所在。一旦选准,就可以精准发力,加大投入,久久为功,打造高峰。
优化营商环境,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主持人:南京对于落后产能、低效产能的转型发展,有没有什么政策举措?
蓝绍敏:去年南京出台《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绩效综合评价差别化政策指导意见》,将工业企业划分为A类(优先发展类)、B类(鼓励提升类)、C类(监管调控类)、C-类(警示类)、D类(落后整治类)工业企业。在此基础上,通过在用电用水用气价格、城镇土地使用税标准、资源配置、政府奖励支持、行政管理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倒逼企业节能降耗、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引导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集聚。
主持人: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方面,南京有哪些新动作?
蓝绍敏:去年以来,南京相继出台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0条”“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30条”等一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取得阶段性成效。南京坚持用户思维、注重客户体验,转变思路、转换视角,聚焦解决企业反映最强烈的10个重点问题,加上全程兜底服务,出台简明扼要、有感受度的“优化营商环境100条”,站在企业角度,正面回应企业所需所盼,真正变“我要怎么办”为“企业要我怎么办”。此外,我们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建设机场与高铁换乘服务体系,设立禄口机场南京南站城市候机楼,把禄口机场值机服务延伸至南京南站。这样,旅客可以“两手空空乘地铁,轻轻松松坐飞机”。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树立追求卓越、挑战极限的意识,聚焦营商环境优化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加大攻坚突破力度,更多地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客户、把评判留给群众,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任松筠
配图: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 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