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给科研“冷板凳”加个“暖软垫”
2019-01-09 20:0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刘庆传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倍受关注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有两个细节为人所津津乐道:一个是,在颁奖大会上,两位最高奖获得者坐上主席台,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道为其他获奖者颁发证书;一个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励标准由以前的每人500万元调整为800万元。

  细节虽小,却彰显了国家对优秀科研人员的最高礼赞,同时也启示我们,要给甘坐“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加一个“暖软垫”,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尊重与服务,使他们能以最佳状态投身科技创新。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既是治学名言,也是科研创新的“秘诀”。科研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很难有所成绩。从这次获奖来看,钱七虎院士把科技强军作为毕生事业,病得不能坐的时候,躺着编教材、搞科研;刘永坦院士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赶不上吃饭就用面包充饥,困了就在实验室的板凳上过夜;南京大学科研团队为了打造“大地感知神经”,20年磨一剑,接续钻研;获得二等奖的楼凤昌教授说,科研工作者必须专心,有恒心和事业心……古今中外,但凡有所成就的科学家,无不坐得“冷板凳”、吃得“糟糠米”、睡得“硬板床”。

  然而,科研工作者甘于“板凳一坐十年冷”,是不是作为科研工作者“婆家”“娘家”的有关部门就可以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直坐个“冷板凳”呢?是不是就不能给他们递上一个“暖软垫”呢?情况恐怕恰恰相反。最近看了两则朱自清日记,令人感慨。“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而我仍用得拮据而归,甚矣”“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作为一个著名学者,朱自清一生与清贫相伴,难逃生活拮据的厄运,这当然是民国时期国家积贫积弱的生动写照,现在国家富强了,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事实上,现在的科研工作者,收入待遇、社会地位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些中青年科研工作者,收入待遇也很普通,有的科研工作者,在单位是骨干,在家庭是中坚,压力大、负担重,遭遇“中年困惑”。作为他们来说,当然应该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能够“讲奉献”,但对于社会来说,在鼓励他们坐“冷板凳”的同时,恐怕更要不忘及时给他们递一个“暖软垫”,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条件。

  怎么给科研工作者提供“暖软垫”?科研工作者需要什么样的“暖软垫”?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要,但总的来看,无非几种。比如,在工作上,完善科研管理、科技评价奖励等制度,为科研主体简除烦苛、松绑放权;创新科技投入政策和经费管理制度,扩大科研人员在技术路线选择、资金使用、团队组建、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自主权。比如,在生活上,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帮他们解决好落户、住房、子女就学等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再比如,在精神上,要在全社会宣传科研工作者爱国奉献奋斗的精神,塑造科研人员的良好社会形象,让科研工作者成为全社会“追星”的对象,成为受尊重和优待的人,等等。如此,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研发潜能就能得到更大发挥,经济社会发展就将获得更多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令人欣喜的是,当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科研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在去年我省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我省出台了一揽子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政策措施,科研人员无不感到欢欣鼓舞。只要这样的“暖软垫”多些再多些、落实得快些实些到位些,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被调动,科技创新工作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多更大的成就。

  记者 刘庆传

标签:科研;软垫;工作者;他们;工作;科技;创新;冷板凳;一个;人员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