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江苏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上,“国营单位的‘八大员’”展墙前聚拢了许多观众。这张拍摄于46年前的老照片里,两位身着绿衣的邮递员姑娘手扶二八式邮政自行车,露出靓丽的笑容,而其中一位,正是当天赶到展览现场的高跃女士。今年65岁的高跃记得,1972年的一天早上,自己和同事正准备开始投递工作,新华日报摄影记者王广林前来拍摄,但是她从未见过这张照片。
图片展开始后,高跃的一位小学同学在朋友圈里看到这张热传的照片,便发给高跃,她又将其发给老同事王肃虎。老王上网搜索后,发了一条微信消息,就这样把高跃请到了展览现场。
发达的网络技术,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在亲历江苏邮政事业40多年发展的高跃看来,今天四通八达的信息沟通来之不易。年轻时在邮递员、发行员、营业员等一线岗位上工作多年后,高跃考入南京邮电大学,先后进入南京市邮政局、江苏省邮政公司工作,并参与江苏省邮政系统信息化、自动化工作。“直到上世纪80年代,江苏邮政网络系统随着全国邮政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起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才改变了信息传递只能靠手工操作的历史。”她回忆道。
邮政信息化建设刚开始,首先面临的任务就是建设覆盖全省3000多个服务网点的计算机业务系统。上世纪90年代初,全省业务数据的联网只能利用电话线进行传输,高跃和同事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做梦都想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解决全省报刊发行系统的数据交换和传输问题,大家绞尽脑汁。有一天,高跃在电信业务培训课上了解到“电子信箱”这个全新的概念,便灵机一动,立刻试着用电子信箱进行联网,果然十分好用。
守着性能低、速度慢的设备,第一代通信人顽强地“敲”出了江苏邮政网络系统的雏形,各项业务陆续开展起来,人们纷纷来邮局寄信、汇款、储蓄。邮政的技术人员不仅要负责调试系统,还要培训新入职员工,不分白天黑夜地泡在网点。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快递业也风起云涌。中国邮政开了业内先河,先后于1980年、1984年开办国际、国内特快专递业务。之后,随着交通状况改善、信息管理技术提高,以及国际快递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快递物流公司也迅速发展起来,邮政业务受到了冲击。作为老一辈邮政人,高跃对此比较释然:“以前,人们要等几天甚至几周才盼来包裹,现在最快半天就能送达。技术发展了,必然有很多业务被代替和淘汰。”2009年修订的《邮政法》施行后,快递业务被纳入邮政行业进行管理。“根据江苏省邮政管理局的统计数据,2018年‘双11’期间全省快递业务量达到2.1亿件,规范管理将为老百姓购物提供保障。”高跃欣慰地说。
目前,江苏邮政系统在全业务信息化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业态。“举例来说,邮政系统在推进惠民利民建设方面有优势,江苏邮政大部分网点、邮路都在农村。”老一辈邮政人曾跋山涉水建设网点,努力满足偏远地区百姓的信息需要,也把新技术源源不断地引向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现在,这张农村邮政网还在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在江苏多个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邮政便民服务站进入“农家书屋”,村民们不仅能在闲暇时看到各种书籍、报纸杂志,还能在家门口缴纳电费、话费,以及购买汽车票、寄递包裹等。邮政便民服务如同一束束神经末梢,连通了“心脏”和“末端”,高跃坚信,未来邮政企业一定会继续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时光荏苒,高跃迎来退休后的第十个年头,她对邮政和国家通讯事业未来发展仍格外关注:“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把网络建设好,地域的阻隔将不复存在,人们共同打造开放共生的和谐社会!”
记者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