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重大典型“精神文明南通现象”:让“志愿精神”在社会“生根开花”
2018-12-22 10:17:00  来源:南通发布  
1
听新闻

  前几天,92岁的钱瑞兰家人专程赶到利民口腔诊所,向诊所负责人张利民表示感谢。

  此前,听说老人的上颌假牙断裂无法吃饭,张利民冒雨上门将老人的断牙取回加工、修复:“只要别人有需要,我们肯定第一时间帮助解决。”

  张利民

  张利民是一名江海志愿者,而且是首批34名江海志愿者之一。

  在南通,江海志愿者,是一个令无数人感到光荣、亲切、温暖的名字。

  从寻找第一个捐资助学不留名的“莫文隋”,到无数个扶贫济困的“莫问谁”;从最初34人,发展到现在120多万人……这支深深扎根于江海大地的爱心群体,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江海大地生根开花,成为全国精神文明重大典型--“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重要代表。

  “莫文隋”始终坚持默默付出

  人员遴选、志愿培训,气温一天天降低,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者们又开始筹划今年的“暖冬行动”。在春运期间深入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等地开展服务,温暖广大旅客的回家路,这样的“暖冬行动”,他们已坚持多年。

  南通大学,这所有着百余年历史传承的南通最高学府,是全国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

  1995年3月,春寒未退。就读于原南通工学院的女大学生石洪英,因为多病的寡母不幸去世,生活和学习陷入了困境。就在她办完丧事回到学校后的第三天,意外地收到一笔百元汇款,汇款单附言为“生活补助费”,署名“莫文隋”。

  从那以后,石洪英每个月都能收到“莫文隋”的汇款,并得到“莫文隋”的勉励:“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但按照汇款凭证上的地址,石洪英一直没有找到这位不断资助她的好心人。

  这件事被本地媒体获悉后,《江海晚报》头版头条刊登消息《莫文隋,您究竟是谁?》,在全城引起关注。但“莫文隋”像是有意和人“捉迷藏”,不断变换名字和不存在的通讯地址,继续无偿资助他人。

  几番寻觅,大家终于恍然:“莫文隋”其实就是“莫问谁”啊!

  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莫文隋”作为重大典型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等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当“莫文隋”成为亿万群众瞩目的新闻人物时,各类表彰大会领奖却总是缺少“莫文隋”的身影。

  “莫文隋”原型--汤淳渊老人资料图

  直到2008年火炬传递时,“莫文隋”的原型--原南通工学院教师汤淳渊才“被迫”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多年来,他坚持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他说:“我做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别人有困难,我就去帮助他。”

  “现在,汤老每个月仍然从工资中拿出400元捐给莫文隋基金。”此次采访时,我们从南通大学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处长丁晓羚那获悉,老人因病已在重症监护病房住了一年多。“我们想不收老人的钱,但他的爱人执意不肯,说这是汤老的心愿。”

  “莫文隋”不肯走向“前台”的品质,激发了南通更多人加入帮助他人的实践活动中。20多年间,在“莫文隋”精神的传承和浸润下,从本地志愿服务,到支教青海新疆、“洋雷锋”参与服务,扶危济困、大爱奉献在通大师生中生根发芽,蔚然成风。

  “学雷锋,做好事,会成为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更可以体会到身为一个有志青年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在通大,身穿红色马甲的“莫文隋”志愿者几乎随处可见。他们做着不计名利的实事,累计开展志愿服务5200余项,参与人数近130万人,先后有50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表彰。

  经过20多年的传承和浸润,如今,“莫文隋”志愿者大爱精神已凝结为南通大学独特的文化基因。

  江海志愿者服务站让雷锋“安家”

  “当年南通满城寻找‘莫文隋’,最大的收获是发现‘莫文隋’就在我们身边,是身边的‘你我他’。”南通大学统战部部长魏伟,是石洪英当年的班主任,亲历、见证了“莫文隋”事迹。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迷雾中我是一颗星,冰雪中我是报春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曲唱遍南通大街小巷的《莫问我是谁》,唤起了全民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做好事不留名在南通蔚然成风。

  近代实业家张謇不但在南通办了很多工厂,还有很多慈善机构。20世纪60年代后期,南通开展了学雷锋活动;80年代,五星电厂团委组织青年服务队为孤寡老人、残疾人服务,后来团市委筹建了南通青年服务总队,受到了团中央的表彰,成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的一面旗帜;90年代初,南通的志愿服务活动已初具规模,影响不断扩大。

  面对众多扶危济困不留名的“莫文隋”现象,南通市在1997年3月5日把“学雷锋日”同时定为“学莫文隋日”,倡导市民在这一天走上街头为民服务。为把学雷锋、学“莫文隋”活动制度化、社会化,1998年3月31日,由团市委、江海晚报社、东洋之花化妆品公司三家单位发起,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正式成立,通过整合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媒体的宣传优势和企业的物质优势,创立了“三位一体”的志愿者工作“社会运作模式”--之所以选择学雷锋活动月的最后一天成立,就是寓意给雷锋安个“户口”,把雷锋精神永远留在南通。

  江海志愿者服务站首任站长徐尔铸(中)。

  成立江海志愿者服务站的消息传开后,许多有一技之长的热心人纷纷前来报名。

  “记得第二天我要出差,特地拜托同事帮我去报名。”1998年,刚工作不久的律师殷红芬在报纸上看到招募消息后,第一时间打电话咨询,同时还请同事去现场帮她报名,幸运地成为编号是1号的江海志愿者。

  首批江海志愿者,一共34名。其后,《江海晚报》刊登了志愿者个人档案,介绍其个人特长、服务项目和个人格言,并长期跟踪报道服务站的进展情况和典型事例。

  各服务分站也相继建立。2006年,南通江海志愿者协会注册成立,将原本分属于不同地域或行业的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全部归于江海志愿者服务总站的领导,全力打造“江海志愿者服务”品牌。

  现在,全市近5000个志愿服务站点,服务总时长超过2000万小时。

  每位志愿者背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如今,南通每6人中就有一名江海志愿者。每一个志愿者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江海志愿者服务总站首任站长徐尔铸,退休后一门心思扑在组织志愿服务中,被称为“服务志愿者的志愿者”。2002年12月,作为全国3位获奖者之一,他以67岁的高龄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破格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2013年7月,徐尔铸因病逝世,享年77周岁。

  田建凤,一位身患绝症的志愿者,一名下岗职工,一个最需要援助的人,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放弃治疗,把用于治疗的医药费捐献给西部两名失学儿童,并捐献出自己的角膜、肾脏和遗体。

  曹秀英,一位普通的南通女儿,在得知刚刚离家的保姆得了绝症,千里迢迢将其追回,花巨资为其治病。

  何林毓,多年来上门服务数千次,帮助修理电器、自来水龙头、抽水马桶等,结对孤寡老人,经常上门问寒问暖,被大家亲切称为“南通的徐虎”。

  “磨刀老人”吴锦泉

  南通“慈善双雄”胡汉生、吴锦泉。“修车老人”胡汉生退休后,在鼓风机厂路边支起了一个修车摊,修一辆自行车只收1元钱,遇到困难群众还会免费,一干就是14年,直至2013年离世。14年里,他共捐善款10.6万元,先后获得“江苏省首届慈善之星”“第四届江苏省道德模范”“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磨刀老人”吴锦泉,凭磨刀手艺为街坊邻居服务。他几乎将所有磨刀得来的收入及各类慰问金都捐了出去,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锦泉一元爱心社”,募集捐款14.54万元,帮助村中困难户。吴老获评“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高票当选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

  为视力残障者讲解电影、让他们享受电影艺术乐趣的“心视界”盲人电影讲解队;为西部偏远山区的孩子和孤寡老人募集爱心物资的南通彩虹之心义工社……

  志愿服务20年,涓涓细流成江海。

  20年来,江海志愿者队伍中涌现出徐尔铸、赵小亭、胡汉生、吴锦泉等一批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并形成显著的群体效应,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撑起了南通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地。

  “志愿服务,光有热心还不够。”江海志愿者服务站站长李洁说,要因人制宜、因“才”施“助”,让“爱心”以最“适宜”的方式,发挥到最有需要的地方。

  时代在变,志愿服务也在变,由“混搭结对”为“精准配对”。2014年起,崇川区和平桥街道经过反复遴选 ,选出200名各具一技之长的志愿者进社区认领志愿服务岗位,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分门别类选派专业志愿者上门,提供专业志愿服务。

  为了适应群众日趋个性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需求,南通市组织“名医师”“名律师”“名教师”“名技师”“名心理咨询师”等六类“名师名家”专业志愿者与所在或邻近社区挂钩配对。首批选定的360名“名师名家”,分门别类与100多个社区的2000多名个性化需求者“精准配对”,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

  “德有所得”让志愿精神薪火相传

  凡是常态下不能坚持的东西,必定是一阵风,没有生命力。“典型一定要可敬、可信、可学。”

  自1986年开始,32年来,南通市已坚持开展38届文明新风典型评选活动,共有900多名普通市民成为文明新风典型,组成了道德典型的市级先进典型资源库。南通市同时建立健全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联动,市直部门(单位)广泛参与的“4+1”推荐网络体系,通过群众推荐、社会评议等渠道,保证资源库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

  2015年,南通将全市各个领域的先进典型评选加以整合,以市文明委名义组织开展“文明百佳星耀江海”评选表彰活动,每年表彰100个“文明之星”,进一步突出精神文明典型群体效应,将 “以典型示范普及核心价值理念,以群体效应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南通经验发扬光大。

  南通市每年召开文明新风典型表彰大会,激发典型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结合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举行大型文艺演出,邀请好人代表亲临欣赏,歌颂和弘扬他们的感人事迹,并送上礼物和礼赞。市直媒体开设“中国好人榜”专栏,市、县两级媒体常态化开设《好人周周见》《好人就在身边》《身边的感动》《草根人物》等专题专栏,让好人好事在主流舆论场上随处可见。

  南通市出台了《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对经济困难的道德典型从资金救助、养老保险、就医帮扶、就学资助等多方面出台多个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2017年开始,为全体市级以上先进典型免费赠送人身意外伤害险,对各级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提供免费体检。同时注重关爱生活困难的先进典型,为困难典型建立档案,募集500多万成立南通市美德基金会,为关爱帮扶典型提供资金保障,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帮扶,组织文明单位志愿者与道德模范、好人典型结对,开展常态化帮扶,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了让志愿者受到更好的优待,近年来,市文明委出台了《江海志愿者服务时间储蓄及星级评定实施办法》《江海志愿者礼遇八条》等政策,不同星级志愿者可得到包括荣誉称号、免费观影、免费体检、公交优惠、子女就学等在内的“温暖礼包”,在全社会弘扬“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提升广大江海志愿者的价值认同感和社会贡献度,努力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社会氛围。

  “有政府给我们提供保障,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面对赔偿金,62岁的江海志愿者吴雪群感到格外意外又非常感激。2016年5月,她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慎摔断了两节腰椎,不到一个月,就收到了2000元赔偿金。

  早在10年前,南通市就为全体注册江海志愿者赠送了意外伤害保险。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期间,遭受意外伤害的,可获得50000元意外身故保险、50000元意外残疾保险、2000元意外医疗保险,保障了江海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聘请律师担任服务站法律顾问,维护志愿者的正当权益。

  “好人好报、德有所得,让志愿精神薪火相传。”市委宣传部志愿者工作处处长耿宏彬说,推行礼遇政策,目的是推动形成好人好报、德有所得的鲜明价值导向,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卢兆欣)

标签:
责编:袁中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