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致敬改革者】孙晓云:六十载书法实践“与古为新”
2018-12-06 06:5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顾星欣  
1
听新闻

  作为2018年江苏省文艺名家晋京展的重要展览,11月23日至30日,《与古为新——孙晓云书法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重磅亮相,现场展出孙晓云近几年创作的百余幅精品力作,内容以书写中华优秀传统名著为主。累计15万字的精品大展,引来观众如潮。

  从3岁起习书至今已逾60载,孙晓云为当代书坛贡献了传统典雅的书风,在书法创作、理论研究、书法教育和书法普及与发展等各方面取得很多成就。“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的书法发展,我是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实践者。”孙晓云说。

  不忘初心,致力传承中国传统书法

  11月23日下午,孙晓云在北京荣宝斋举行了题为《书法实践者》的讲座,并给书法爱好者签名,从3点半一直签到6点。像这样的签名活动,最近20年来大概有近40次。每次,她都会用毛笔一丝不苟地签上读者和自己的名字,直到最后一位购书者离开。她说:“这是我跟读者之间独特的书写沟通和交流,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

  对书法,孙晓云充满了虔诚和崇仰。她谦逊地将自己的一生定位为“书法实践者”,用60年的书法人生,不断践行初心、倾诉对书法的热爱。

  孙晓云的父亲是位新四军老战士,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外祖父是著名金石篆刻书法家。对书写的热爱,就像一粒种子,牢牢扎根在孙晓云的心里。5岁那年生麻疹,连发十几天高烧,迷迷糊糊醒来时,她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写字”。这份“初心”,是让孙晓云6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学习、研究、实践书法的动力。

  回望自己的艺术人生,孙晓云始终感谢时代给予的宝贵机会。孙晓云出生在南京,17岁到江浦农村插队,干过各种农活,当过美术代课老师、公社的通讯报道员、文化站站长。后来她又当了8年兵,写字画画、写词作曲,写剧本、相声、快板、舞台剧,当图书管理员……这些经历,锻炼了她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也赋予她独特的艺术触觉。

  上世纪80年代,孙晓云到南京书画院工作,此后在江苏省美术馆、书法家协会等单位,与书法相伴相随一生。40年来,她始终坚持立足经典、传承创新,形成了既精致典雅、秀敏灵动,又端庄大气、自然天成的书风。

  孙晓云不仅专注于书法本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注重书法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贡献了属于自己的当代理论体系。1998年,孙晓云结合多年书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思考的过程写了一本书——《书法有法》。从2001年出版至今,此书畅销不衰,已有国内外6个出版社出了26版、发行20余万册。

  这些年来,孙晓云还以“书法有法”为主题,在国内外举办了多次个人书法展和书法讲座,让更多人将对书法的认知升华到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正如她在《书法有法》序言中所说:“我的所有研究都与实践有关。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换来一个清醒的客观的头脑,这才是我研究的最终目的。”

  心存敬畏,笔笔书写经典文化

  作为一名女性书家,孙晓云视书法为“女红”,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习、精心创作,将书法奉为自己人生至高的追求。2013年,孙晓云要做一次手术,期间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胸部以下瘫痪。手术前,孙晓云托朋友刻两方印,准备用在术后书写的作品上:一方是“术后书”,表明这是手术以后写的字;一方是“术后体”,她生怕手术以后神经受到伤害,写得不像自己从前的字体。

  手术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本应两个多小时的手术做了七个多小时。醒来后,孙晓云最着急的就是想印证自己到底能不能写好字了。术后第三天,她躺在病床上为小护士签名,发现无论是手的控制力还是字的造型,居然和手术前是一样的!她开心极了,立刻告诉朋友“术后体”不刻了,就刻“术后书”。

  手术后,孙晓云有半年弯不下背来,只能直着身体写大字,后来才慢慢恢复写小字。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催促着她,她利用术后恢复阶段,花了3年多时间,完成了小楷《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去年整理出版了“四书合辑”;今年,她又完成了《历代家规家训选》,加起来一共10万字,已全部出版。

  这些原稿,此次全部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中精细、微妙的长篇巨制,呈现在80个2.5米长的展柜中,这种独特壮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令人震撼。孙晓云对待书法一丝不苟,不允许书写中有一个字令自己不满意。这4年来,她写秃了两百多支毛笔,一大包作废的纸上少说也有5万字。她凭一己之力,耐心完成这项文化工程:以书法书写名篇,以精品承载经典。

  经常有人问她,这么多年只做书法一件事,是不是太枯燥了?孙晓云则坦言,自己很少逛街,很少参加无关紧要的活动,一有时间就静下心来写,甚至出差时都带着笔墨纸张,抽空就写。

  让她坚持下来的,正是那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是她对当代书法家身上责任的一种担当。“这么多年习修书法,让我头上有神明、脚下有底线、胸中有正气、手里有活干,这个‘活’就是书法。一拿起毛笔,我就是最幸福的人、就是离理想最近的人。”孙晓云说,作为新时代的书法家,应该经常想到的是,怎样用手中的毛笔,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留下些什么,为我们的书法人生留下些什么。

  文化自信,让书法点滴渗透进生活

  在孙晓云看来,信息化时代,书法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要用各种形式传播好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精神和血液里,天生有书法情结和基因”。她认为,树立文化自信,不妨首先从坚定书法自信开始。

  这十几年来,孙晓云见证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在人们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普及面越来越广。她每次签名活动,都会引来大批书法爱好者,最多的一次签了4000册,前后用了5个半小时,以至于右臂肌腱损伤、疼得睡不着。

  孙晓云说,每当自己看到现场绵延百米的读者队伍,看到老人坐在凳子上耐心等候、家长领着孩子静静排队、外地书法爱好者大汗淋漓地赶来,甚至有人带着小推车来买书,内心油然升起一股感动。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传统书法,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更蓬勃更有生命力,更成为她持之以恒的坚守。她在《书法有法》再版后记中说:“这就是当代书法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为了让书法更好地走进百姓生活,孙晓云还非常热衷于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每年,她都会参加大规模书法惠民活动,包括书法慰问、写春联、送“福”字等。她写的“福”字极受欢迎,从2006年开始写200多张到现在写2000多张,她不言累,只想用自己的行动重新唤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为了满足更多书法爱好者的需求,除了书写,孙晓云还印刷了很多自己写的春联、“福”字,免费送到军营、社区、街道、学校、农村、车站等。在她看来,书写春联、“福”字,是以书法为载体传承中国文化习俗,在传统佳节期间营造喜庆祥和的文化氛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从一点一滴,让中国文化通过中国书法传播,不断渗透进人们的生活。”

  在2014年《书法有法》精装版序言里,孙晓云用这样一段文字总结自己的书法人生:“60年的书写生涯,我实际上只做了一件还没有做好的事——传统经典书法的传承。我力图用微不足道的严肃态度,以毕生的实践和溯本求源的精神,来说服、感召别人。让书法重新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家庭,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记者 顾星欣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