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改革开放大潮涌动。以时任昆山县长吴克铨为代表的昆山人,不等不靠不要,敢想敢做敢当,以“自费开发”的胆识和智慧,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昆山之路”序幕。为此,费孝通曾专门为他题词,“克铨同志:昆山有玉,玉在其人。”吴克铨却说:“这是对我和全体昆山干部的鼓励。‘昆山之路’不是我一个人走出来的,是我们一帮人干出来的。”
“顶住压力,一定要干!”34年过去,耄耋之年的吴克铨再谈峥嵘往事,一如当年般执着和坚毅。在他看来,正是一代代昆山人前赴后继,不断赋予“昆山之路”新内涵,昆山才能一跃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并连续14年居“全国百强县之首”。
“抢抓机遇,甩掉‘小六子’的穷帽子”
10月31日,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剧场,昆山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大会举行。在最重要的环节“十大突出贡献经济人物”表彰中,吴克铨排在第一个。身材高大的他,微笑着健步上台,接受这座城市给予他的褒奖和礼赞。
回望1961年,作为中央整风整社工作组(国家计委抽调)派驻甘肃武威、高台县工作组小组长,吴克铨和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位29岁的年轻人不会想到,两年后他将被调往老家吴江“隔壁”的昆山——一个此前他从未踏足的地方工作,他的人生从此将与这座江南小城紧密相连。
中南财经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科班出身,在机关当过干部,也在窑厂干过工人……自称“稀里糊涂”来到昆山的吴克铨其实一点不“糊涂”,无论在哪个单位、哪个岗位,他的表现都是认真、负责、脚踏实地。
从昆山县物资局副局长到县计委副主任再到副县长,1981年吴克铨“三级跳”,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当了副县长,他马上拓宽主干道,拆了半条人民路,改造6000户草房户。这个当时颇具争议的举措,现在看来则极富远见。
因工作突出,1983年底吴克铨被提拔为昆山县代县长,并在次年初当选县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吴克铨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戴在昆山人头上多年的“小六子”穷帽子。
当时的昆山,是苏州最大的“粮仓”,每年上交国家4亿斤粮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苏南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安于现状的昆山仍守着一亩三分地,很快落后兄弟县一大截。尤其是工业指标,只有常熟的1/3、张家港的1/2。因为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在全苏州垫底、农民收入排倒数第二,因此被戏称为“小六子”。
要不要发展工业?影响了农业怎么办?当时很多人还有顾虑。1984年新一届政府班子几乎都是新同志,吴克铨带头搞调研做分析,“小六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工业落后了?怎样才能搞上去?一连串的追问,解放了思想,更统一了思想,那就是一定要把工业搞上去!一定要抢抓机遇打个“翻身仗”,甩掉穷帽子!
1984年8月,注定被载入发展史册:一个后来被中央领导赞许为“自费开发”的工业小区,在昆山城东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农田里诞生了。当时没有开业典礼,也没有新闻报道。
“之前昆山做过一个1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要建设新城区。所以工业小区内部就叫新区,万一查起来,还能打个擦边球说是规划中的新城区。所以,即使没有上级批准,没有资源,没有钱,我们也一定要干!”说起当年“第一个吃螃蟹”的壮举,吴克铨语气坚定。
“‘昆山之路’的真谛在于‘唯实’和‘奋斗’,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现在来总结“昆山之路”,就是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
“‘闯’并非是蛮干,而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实干,既要有顶住压力的勇气,也要有改革发展的智慧。”吴克铨说,有人讲昆山人胆子大,这只是表面。“昆山之路”的真谛是“唯实奋斗”,唯实就是不唯书不唯上,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唯实”和“奋斗”二者缺一不可。
秉承“唯实奋斗”理念,工业新区一落地,吴克铨就带队远赴深圳学习蛇口工业区经验。然而,这趟取经却让他感到些许失落,因为考察发现,搞工业的五大要素——资金、技术、产品、人才、管理,昆山一样也没有。
怎么办?不能走乡镇企业的老路,必须借力外部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吴克铨把眼光瞄准了上海:离上海最近,这是昆山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优势。
正当吴克铨谋划向上海“借东风”之时,有银行的同志向他报告了个线索:在苏州开会时听说轻工局将接待一家日本手套企业,他们计划在苏州地区投资。挂了电话,吴克铨立马放下手头工作,驱车赶到苏州轻工局,恳请局长把昆山加进外商的考察名单。从上午磨到下午,局长终于松了口。于是,“不在考察城市之列”的昆山,争取到了机会。
当苏旺你株式会社社长三好锐郎抵达昆山,看到道路泥泞的工业区,面露难色。吴克铨向他保证:“这里很快会成为你所满意的工业区,道路3个月就能修好。”吴克铨从仅有的300万元技改经费中抽出50万元修路,赢得了外商的信任。
1985年2月,昆山“抢”来的江苏省首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开业投产。3年后,昆山又顶住姓“资”姓“社”的争议,推动江苏省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苏旺你手套有限公司顺利开业,一时轰动全国。与此同时,和上海联营办厂的计划也在持续推进中。为了争取上海电视一厂项目,吴克铨亲自当“招商员”跑上海争取。1985年10月,昆山第一家沪昆联营企业——上海金星开发公司昆山分厂竣工投产。
此后,昆山“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工业新区渐渐声名鹊起,不断有人慕名来考察。1986年4月,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来到昆山,在看完企业、听完汇报后,对昆山发展表示认可,并欣然题词。
“因为工业区没有‘准生证’,而且中央正在批地方投资过热,我们非常担心。但我向薛老汇报时看到他频频点头,心里的石头就落了地。后来我将题词印成照片发到各个乡镇单位,给大家吃颗定心丸。”向记者讲述当时的情形,吴克铨心潮澎湃,“从1985年起,昆山的工业产值每两年翻一番。到1987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这证明我们路子走对了!”
“‘昆山之路’没有尽头,精神力量永不过时”
商务部5月份发布了《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昆山开发区位居全国第六,继续名列前茅。这背后,凝结着一代代昆山人“闯”的勇气和“干”的担当。
而这个时间节点,距离1988年《人民日报》头版首提“昆山之路”,刚好整30年。当年6月17日,昆山工业新区更名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7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自费开发——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并配发大篇幅评论员文章《昆山之路三评》予以肯定。从此,“昆山之路”名扬天下。
1989年9月,昆山撤县建市,吴克铨成为首任市长。10月,费孝通第一次到昆山考察,吴克铨向他汇报了开发区因身份问题受到政策限制的困扰。随着1992年初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国改革进入新阶段,开发区的发展也迎来春天。当年8月,昆山开发区获得“国批”,由“编外”转为“正册”,成为全国县(市)中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
跻身“国家队”,昆山抢抓浦东开发开放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用全球视野布局产业链,逐步构建了电子信息、光电、装备制造等多个百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2005年,昆山首次登顶“全国百强县之首”。
在昆山一路“逆袭而上”的时候,“昆山之路”的创始者吴克铨并没有功成身退,而是全身心投入到苏州工业园区这一轰动全球的中新合作大项目中。
1991年,吴克铨由昆山市委书记升任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已到退休年龄的他,被时任苏州市长章新胜“钦点”参与苏州工业园区的筹备建设,直到1997年6月因健康和年龄原因从园区开发主体中新集团CSSD副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休。
“您是园区开发和CSSD创立的先驱者……您在中国经济开发过程中,尤其是在昆山开发区的管理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您用丰富的经验指引着CSSD越过启动时期的重重难关……”新加坡人用饱含情感的书信,高度评价吴克铨的贡献。
从自下而上的“昆山之路”到自上而下的“园区经验”,发展模式迥异,但唯实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如一。在吴克铨看来,精神力量永不过时,“昆山之路”不仅是发展模式,更是砥砺昆山人不断前行的精神之光,这与昆山先贤、一代大儒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脉相承。“时代在变,一代代昆山人的使命也在变,而不变的是昆山人骨子里的这股拼劲。”
记者 潘朝晖 实习生 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