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致敬改革者 | 树林里为何很少有小鸟?赵亚夫一个小发现找出村子贫困原因
2018-11-13 16:0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邹建丰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已经77岁了,可是,著名农技专家赵亚夫没有一天是闲下来的。

  这个月的10日、11日和12日他在张家港市,参加在此举行的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脱贫座谈会。

  就在今年8月,赵亚夫应邀前往沿河县做扶贫调研,在那里,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沿河县有60%的林木覆盖率,人口密度小,生态环境理该是很好的,可是林子里鸟很少,甚至见不到。他调查后发现,这里的生态系统出了问题,其原因可能与喀斯特地貌干旱缺水有关。回来后他抓紧时间写了一个对策报告:沿河县的扶贫与乡村振兴,重点要在“水”字上做文章,尽可能加大水利设施投入,特别是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尽可能扩大水稻种植,恢复荒芜的梯田,重新种植水稻,发展优质安全的有机大米,不仅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更是为了恢复并增加水生动物及两栖动物种群数量,修复农业生态系统。

  这些年来,赵亚夫要么奔赴各地,为农民增收出点子、提供技术帮助,要么就在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蹲点,这是他退休后待了17年的“根据地”。他确实闲不下来。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句顺口溜在句容、在镇江乃至在全省口口相传近40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是赵亚夫担任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所长和在镇江市人大常委会期间的主要工作。2001年,赵亚夫60岁,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镇江市领导问他,退休后有什么打算?赵亚夫说,给我一个最穷的村吧,我想让这个村所有农民富起来。“我亲历过农村的饥饿和贫穷,也见证了农业发展的过程。在付诸一生的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农民富起来是我一辈子奋斗的事业。”他说。

  这年春天,赵亚夫通过查询农民收入统计表,选择了句容市戴庄村。这个村很偏僻,村民一直按传统方式种稻种麦,在岗坡地上种点山芋玉米,收入一直上不去,当年人均收入3000元,村集体不仅没有分文积累,而且倒挂80万元,是镇江最穷的村。 “我就去这里。”赵亚夫说。几天后他来到戴庄村,吃饭就在村民杜仲志家搭伙。

  考察几天下来,赵亚夫发现,这个村虽然偏僻,但生态环境保持得特别好,适宜发展有机农业。但当地人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有机农业。赵亚夫动员当过村农技员的杜仲志带头搞,他对老杜说,你在坡地上种点桃树吧,按我教你的办法栽培,结出来的桃子能卖到3元一斤。老杜听后直摇头,说,赵老师你别开玩笑了,我们这里桃子3斤才卖一元钱。赵亚夫说,你就按照我教你的方法种,卖不出那价钱,我赔你。老杜将信将疑地种了2亩。

  桃树栽下后,赵亚夫手把手指导老杜怎么种出有机桃来。赵亚夫每周到村里两三次。一个大雨天,老杜发现桃树生长出了小问题,就打电话给前一天才来过村里的赵亚夫。过了个把小时,赵亚夫的车子就到了,车门打开后,却迟迟不见人下车,老杜走近一看,原来赵亚夫的腰椎间盘痛又犯了,疼得他下不了车。

  2004年,赵亚夫又动员老杜按照有机栽培方式种水稻,插秧时,老杜又犯疑了:秧苗栽得这么稀,能收到多少稻子啊?没想到赵亚夫不急不忙地说,你只管安心种,一粒稻子收不到,我每亩赔你1200元。结果,那年,老杜的田块打出400多斤稻子,这些稻子由镇江农科所买下,留作种子,成为如今戴庄村3000亩有机水稻的“祖宗”。

  3年后,杜仲志种下的桃树结果了。他摘下一颗尝了一下,天哪,这桃子这么甜!附近企业闻讯,把老杜种的桃子全部买走,每斤桃子卖到5元!这下子老杜才相信,这个成天笑眯眯、说话不紧不慢的老头真的有本事!

  在推广有机种植过程中,赵亚夫打算整村推进,在戴庄村建立一个和村集体 “二位一体”的合作社。为什么要建这样的新型合作社?这缘于赵亚夫多年来的调查和思考。“实施乡村振兴单靠发展资本农业是行不通的,单有少数人富裕也是行不通的,必须把小农户带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他说,可是小农户势单力孤,只有合作社才能使农民抱团联合起来。合作社能较好地兼顾家庭和集体、效率和公平。合作社在帮助农民搞好家庭经营的同时,又能实现合作社集体经济自身发展,合作社集体经济发展了,又能更好地帮助发展农民的家庭经营,所以,办好合作社是带领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最佳选择。

  戴庄村筹备成立合作社时,就立足于让村委会和合作社“二位一体”,并真正按照《合作社法》进行选举。经纪人、大户做不到的引导发动工作,村干部可以做到;建立在村集体基础上的合作社,不会出现与民争利的现象。这样,戴庄村有机农业合作社呈现出新面貌:种田还是家庭分散经营的,但品牌创建和产品销售由合作社负责,销售盈利的15-20%作为合作社的公积金,也就是村集体的收入,其余全归农民;缺乏资金、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在合作社的帮助下1-2年就能脱贫。17年过去了。如今,戴庄村100%的务农农民加入了合作社,全村有机水稻亩均效益超过2000元,管理好的超过3000元;合作社公积金成为戴庄村集体主要收入来源,每年达120多万元,加上村里其它收入,可达到200万元以上。村集体固定资产超过1000万元,已跻身茅山老区经济强村第一方阵。

  合作社的有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怎么打开销路?这时正好上海有一家从事有机稻米生产和经销的公司,闻赵亚夫之名,高薪邀请他去担任技术顾问,赵亚夫说,担任顾问可以,报酬一分钱不要,只要帮合作社销售有机稻米就行了。开始这家公司以为赵亚夫在合作社有股份,一打听,一分钱股份都没有,很受感动。结果,这家公司代理销售了合作社生产的一半有机大米。

  “我做梦也没想到每年能有这么多收入。”戴庄村60多岁的村民张乃成夫妻长期有病,儿子有智障,虽然家里有6亩多承包地,但因无力管理,收成一直很差,家里住的还是上世纪60年代盖的破棚子,每年买农资的钱也要赊账。村里成立合作社后,农资由合作社垫买,插秧和收割由合作社组织农机作业, 2007年当年收入就达2万多元。几年下来,家里盖起新房,手里有了余钱。“没有赵老师,没有合作社,我家就会一直穷下去!”

  除了在戴庄村试点新型合作社,退休后的赵亚夫还一直在搞“副业”--凡是农民遇到农技上的难题,他一请就到。句容市华阳镇姐妹桃园创办人王巧娣下岗后,在云塘村承包了30亩地种桃子,在城里工作的妹妹给了她赵亚夫的电话号码。当时她想,赵老师这么大的干部,怎么好随便打电话给他?但是有一次,桃树出现虫害,她试着拨通赵亚夫的电话,没想到,过了一会儿赵老师的车子就到了,他走进桃园、跪在地上,用手扒开树底的泥土,仔细告诉她哪个是虫害、哪个是肥害。“赵老师岁数跟我父亲一般大,看着他这么认真地教我,我快流泪了。”她说。

  句容市白兔镇龙山湖村农民周先民至今记得一个日子:2003年7月的一个清晨,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周先民想,头天约好的赵老师肯定不会来了。8点多时,他突然听到门外有人喊,一看,一个老人打着雨伞,穿着雨靴,赵亚夫准时到了。在大雨中,当时已年过六旬的赵亚夫走了足足三个小时!

  2008年,省委省政府授予赵亚夫“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荣誉称号,去南京参加表彰大会时,他竟没有一件像样的西装,后来还是陪同他去的镇江市科协负责人把自己的西装借给他的。可是,他却把自己获得的30万元奖金的大部分,以各种方式回报给为戴庄村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有人说,凭赵亚夫的技术、项目和管理入股,可以轻松赚大钱,但直到现在,他没为自己赚过一分钱外快。这些年,他累计在茅山老区推广发展高效农业250万亩,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直接给农民带来200多亿元收益。

  赵亚夫最感欣慰的是,他这些年的辛勤实践,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完全吻合:戴庄的青山绿水正在变成金山银山,戴庄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戴庄的农业生产正在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戴庄的职业农民队伍正在形成……“虽然我年纪大了,可是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得抓紧啊。”赵亚夫说,戴庄村是他的试点村,他想把戴庄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更多地方,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起来,为此,不久前他写了《办好合作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和《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呼唤农业科技重大突破》两篇文章,省政府办公厅10月29日专门下达《关于学习推广“戴庄经验”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活学活用“戴庄经验”,加快推动生态农业建设。

  记者 邹建丰 朱新法

标签:赵亚夫;合作社;戴庄;农民;很少;一个;有机;农业;老杜;发展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