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世纪大道路口启瑞广场大楼有一块不起眼的牌子:“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就是这样一块不显眼的牌子,已挂了整整20个年头,见证着南通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前行——
从首批34名志愿者,到近5000个组织、120多万人,服务惠及6000多万人次……涓涓细流,汇成浩瀚江海!
一粒种子,催生百万志愿服务大军
10月27日下午,南通港闸区闸西敬老院里暖意融融。被中宣部表彰为“全国学雷锋示范点”的天生港消防中队的8名志愿者走进敬老院,帮老人们洗衣、扫地、理发、修指甲。“他们每周都来,比我亲孙子还来得勤呢!”88岁的刘淑珍老人乐得合不拢嘴,但也有“遗憾”:“这些孩子从不肯告诉我真名实姓,都说叫‘莫文隋’。”
说起“莫文隋”,牵出一个感人故事。
1995年3月,原南通工学院贫困生石洪英意外收到一笔100元汇款。此后,这笔署名“莫文隋”的资助款每月都会寄来。
“莫文隋”到底是谁?当地《江海晚报》头版头条刊登消息《莫文隋,您究竟是谁?》,引发全城寻找。而“莫文隋”像是有意跟人“捉迷藏”,不断变换名字和不存在的通讯地址,继续无偿资助他人。
“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迷茫中我是一颗星……”这曲唱遍南通大街小巷的《莫问我是谁》,唤起了全民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捐助孤儿院的“吴铭”,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以及“任友情”“栾馨仁”等层出不穷,行好事不留名在南通蔚然成风。
1998年3月31日,“全国学雷锋月”最后一天,一个“好人组织”——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应运而生。 首任站长徐尔铸,退休后一门心思扑在组织志愿服务中,77岁时倒在了志愿服务驿站,用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当代志愿者精神。
从1条到609条,如皋乡村邮递员串起7300多公里“爱心邮路”;
从云南宁蒗到青海贵德,海安老师群体跋涉8000多里,远赴边疆接力支教;
从“莫文隋”到吴锦泉,南通涌现出600多个道德典型;
从一个徐尔铸到120万名,南通每6人中就有一名江海志愿者。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志愿服务评选中,南通有30多个组织、50多个项目、100余名个人上榜,全国领先。其中,“莫文隋”“巾帼志愿者”“磨刀老人”等重大典型,已成为引领全国志愿服务的精神灯塔。
莫问我是谁,主角就是“你我他”
“南通满城寻找‘莫文隋’,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莫文隋’其实就是身边的‘你我他’。”现任南通大学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处长魏伟,是石洪英当年的班主任、“莫文隋”事迹的见证者之一。
“贫困生是班里推选、系里确定的,当年判断‘莫文隋’很可能就‘藏在’学校里,但满城寻找,意外找出一个又一个做好事不留姓名的人。”魏伟回忆,直到2008年,南通推选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手时,“莫文隋”才现身,原来他是南通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名叫汤淳渊。
当乐善好施成为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信念,当凡人善举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真善美便在一个城市遍地开花。
人流如织的南通市区濠北路上,利民口腔诊所的门面并不起眼,但在南通市区几乎家喻户晓——诊所负责人张利民是首批江海志愿者。
今年大年夜,家住崇川区中南苑的陆家鹏老人牙疼发作。无奈之下,家人拨通了江海志愿者服务总站的电话。正在陪家人吃年夜饭的张利民二话不说,放下碗筷就赶上门去。
“这份首批江海志愿者名单,我一直珍藏着。”张利民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透明塑料套,里面是一份泛黄的表格,抬头为“江海志愿者服务队名册”——朱云,学生;刘玉华,服务员;顾春艳,护士……“我们虽来自各行各业,但都是普通老百姓,我们从群众中来,愿意到群众中去志愿服务。”
今年初,南通市民曹华驾车在345国道路口等红灯时,发现一盲人试图穿过车流滚滚的马路,赶紧下车带领盲人安全通过斑马线。等曹华准备返回时,绿灯突然亮起,但停在后面的十多辆车全部安静地等在原地,没有鸣笛催促、没有变道超车。
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凡人善举,支撑起这座城市的文明高度;也正是这些生活在身边的你我他,汇聚成文明向善的主力军。南通市文明办主任蔡忠介绍,在南通评选出来的600多个文明新风典型中,90%以上是人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也许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不经意间传递出的那一丝一缕的道德情怀,温暖人心。
热心+精准,引领志愿服务创新变革
今年初,一场突发的重症脊髓炎,让活蹦乱跳的启东市建新中学学生董亦超从此与轮椅为伴。当地一些志愿者纷纷上门,却无一例外吃了闭门羹。
“相较于物质上的帮助,董亦超更需要精神上的开导。” 关键时刻,启东市“太阳花”困境儿童关爱行动团队及时出现,未成年人成长心理咨询师黄晓军一眼看出症结所在。心理辅导师来了,给他带来心灵慰藉;大学生志愿者来了,为他补习功课;以板凳为腿的“中国好人”苏晓琳来了,用亲身经历鼓励他。小亦超一天天从阴影中走出,现在正积极投入康复训练。
“志愿服务像看病,如果不能对症下药,不仅达不到效果,有时好心还会办坏事。”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浩介绍,江海志愿者创新推出“热心+精准”志愿服务全新模式,引导志愿服务向专业化、常态化转型。
“小董啊,还是你懂我,你来服务几次,我的感觉明显好多了。”家住虹桥街道的张国英老人,拉着上门送医的社区志愿者董洪俊唠个不停。张国英老人患有高血压,腿脚又不便,有焦虑症。刚开始有志愿者主动上门陪护,老人连门都不让进。“不少志愿者光有热心,但不懂行,服务不到位。”虹桥街道干部李丹说,不少需要帮助的居民一开始对志愿服务很排斥,常常让志愿者热心贴上冷脸。“我们尝试找专业志愿者提供专业化服务,效果马上出来了。”
“志愿服务,仅有热心还不够。” 江海志愿者服务站站长李洁说,“因人制宜、因‘才’施‘助’,让‘爱心’以最‘适宜’的方式,发挥到最适宜的地方。”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志愿服务变“混搭结对”为“精准配对”。2014年起,崇川区和平桥街道经过反复“遴选”,选出200名各具一技之长的志愿者进社区认领志愿服务岗位,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分门别类选派专业志愿者上门,提供专业志愿服务。
“‘职业对口’有利于开展志愿服务,但‘职业’并不代表‘专业’,专业的志愿服务还是需要一定的入门培训。”李洁介绍,像南通市义工联合会更是制定了严格的星级制度,对所有义工进行入门培训,对达不到要求的义工实行清退。
据介绍,为了适应群众日趋个性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需求,该市组织“名医师”“名律师”“名教师”“名技师”“名心理咨询师”等六类“名师名家”专业志愿者与所在或邻近社区挂钩配对。首批选定的360名“名师名家”,分门别类与100多个社区的2000多名个性化需求者“精准配对”,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
“温暖礼包”,呵护志愿之花常开不谢
从“莫文隋”起,江海志愿者典型辈出,跃升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中最耀眼的星座。
“发现一个亮点,就树立一个典型。” 2007年,中宣部曾专门组团驻点调研“南通现象”,给出答案:南通注重通过社会主流舆论宣传,营造全社会“见贤思齐”的浓烈氛围,形成“一个人带动一批人、一支队伍带出一支大军”的滚雪球效应。
“在第一篇报道《莫文隋,您究竟是谁?》见报后,采编团队跟进做了系列报道。”回首往事,《江海晚报》原总编辑范计春感触良多,“其实早就找到了‘莫文隋’是谁,但迟迟没公开,我们认为报道目的不在于找到‘莫文隋’,而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一股向上向善的精神动力。”
“志愿服务的动力,既来自于社会力量,也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引领和推动。”南通市委宣传部志愿者工作处处长耿宏彬认为,南通在培树好人典型、宣传好人精神方面,党委政府一直在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免费提供一流的办公场所,对于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太有帮助了。”11月1日,港闸区弘爱志愿服务孵化基地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中国好人”曹益飞正在与志愿者们商讨慈善拍卖活动的具体细节。记者注意到,基地内“微孝i家”“睦邻拾年”等十多个功能室排成了一条志愿服务的长廊。目前,该基地已孵化培育志愿者组织20多个、注册志愿者1.2万多名,每年组织和发布各类服务项目超过500项。
“党委政府不仅要‘铺好路’,还要‘扶上路’。”共青团南通市委书记王鸣昊介绍,2016年起,该市连续3年举办志愿项目创投大赛,迄今撬动150余万元资金,扶持100余个重点志愿服务项目。
今年中秋,面对上门慰问的政府工作人员,已故“修车老人”胡汉生的遗孀、85岁的钱淑英眼眶湿了。5年前,胡汉生在帮人修车时突然发病去世,钱淑英随即领到了一份“温暖礼包”:每月生活补助1200元,大病医疗自付部分也由政府承担。
“有政府给我们提供保障,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今年62岁的江海志愿者吴雪群感激地说,2016年5月,她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慎摔断了两节腰椎。不到一个月,吴雪群意外收到了2000元赔偿金。
“早在10年前,我们就为全体注册江海志愿者赠送了意外伤害保险。”王鸣昊介绍,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期间,遭受意外伤害的,可获得50000元意外身故保险、50000元意外残疾保险、2000元意外医疗保险,保障了江海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让好人得好报,好人力量才能薪火相传。”刘浩介绍,南通为志愿者开展星级评定,同时制定《江海志愿者礼遇八条》,不同星级志愿者可得到包括荣誉称号、免费观影、免费体检、公交优惠等在内的“温暖礼包”,呵护志愿之花常开不谢。
记者 陈明 贲腾
马上就评
创新志愿服务 引领崇德向善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南通“江海志愿者”从萌芽到茁壮成长,跃升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中耀眼的星座。
从我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做起;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再到百万大军。江海志愿者与全国数以亿万计的志愿者一道,引领人们崇德尚义、向上向善。这种志愿者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闪烁着普通民众的道德光辉,是社会凝聚力的体现,具有穿越时空的巨大力量。
“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迷茫中我是一颗星……”志愿者在风雨中为他人撑起一把伞,同样需要有人为志愿者们保驾护航。在社会发展不断转型的今天,志愿服务事业也亟需创新转型,只有在党委政府统筹引领下,通过制度创建、机制创新,不断提升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志愿服务事业才能持续发展、久久为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