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镇江润州:新起点上再出发
2018-10-31 07:0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从1983年至2018年,润州又走过三十五载春秋:

  从城市郊区一路走来,这里已是城市“中央CBD”,

  南城与北水美景绽放,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

  从农村经济起步到工业经济奋力追赶,

  从园区集聚发展到城市经济全面转型,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这里,城市面貌在变,经济结构在变,人民生活在变。

  然而不变的,是迎难而上、奋勇争先的润州精神。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润州迎来“二次创业”新机遇。

  这片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热土,正孕育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

  从“城市郊区”到“中央CBD”

  时光倒回到1983年。刚刚建区的润州,工农业总产值仅1.26亿元,农、工、商在社会总产值比例分别为22∶64∶14。对于“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郊区定位,润州人常挂嘴边的是“保菜稳粮”,那时的润州是镇江的“菜篮子”。

  如今,润州已是镇江主城区最具活力的板块之一,从2012年起,服务业投资连续多年领跑全市,今年上半年,润州三产比例中,服务业经济占比已达78%,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经济“主阵地”。

  回望35年的发展足迹,从农村经济起步到工业经济奋力追赶,从园区集聚发展到城市经济全面转型,润州区始终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关键节点,实现了产业结构主线发展的关键几步。

  回顾这关键的几步,三大转型节点至关重要:

  首先,是工业发展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工业集聚形成特色产业。1987年前后,润州工业企业激增至567家,涉及12个工业门类。起点低的乡镇企业小散乱、污染大、能耗高,第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启动,经过数年努力,润州逐步形成当时的四大支柱产业。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四大支柱产业占到当时GDP的70%。第二次飞跃以2006年润州工业园区成立为标志,润州人以工业园区集聚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发力中高端设备制造,加速小而精、大而强的新项目引进,形成了以工程机械、电子电器、船舶及船用设备为特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三大主导产业。

  其次,是借力“南城北水”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从2008年“百万拆迁”的润州速度起步,短短几年间,润州城市天际线不断改写,“南城”格局形成,“北水”美景绽放。以万达广场、常发广场等城市综合体为重点的城际站场商务区羽翼渐丰,西津渡文化风情街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街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初具规模。

  再次,是2017年区划调整,润州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新路径。2014年10月,前身为“润州工业园区”的镇江高新区成功拿下国家级高新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块招牌,润州全力抢抓发展新机遇,坚持推动自主创新,全力打造特色产业,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017年6月,随着管理体制调整完善,站在城市中央的润州,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如何以“有限空间”赢得“无限发展”?自强不息的润州人重新规划,精准定位,吹响“二次创业”集结号。

  新坐标上,奋勇争先再出发

  今年3月14日,润州区城市经济发展大会隆重召开,历经多轮专题调研,凝聚全区集体智慧,本次大会,备受期待的“润州方案”终于诞生,以发展城市经济为主线的战略选择和发展蓝图全面绘就。

  围绕这一主线,润州确立了核心城区、金山-西津渡片区、南山-官塘片区和韦岗片区的“一核三区”产业空间布局,明确了现代文化旅游业、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低碳产业、智能制造业和高端商贸业未来“五大产业”发展方向。

  润州区委书记高国成说,这是立足润州实际,综合考虑比较优势和未来潜力绘就的发展路线图,为加快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实现从服务业大区到强区的转变,《润州区产业发展规划》《润州区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润州区产业转型发展引导基金管理办法》《润州区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意见》《润州区关于实施“润州英才”计划的意见》《润州区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意见相继出台,“1+4”政策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城市经济做出顶层设计。

  政策激励下,润州发展质态明显提升,成功入选全省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名单,成为“镇江唯一”,联想之星星云加速器科技服务业等市级重点产业项目落户,商务A区、国控双子楼、远洋产业楼等特色楼宇日渐成型,江苏冬云,镇江新创等软件信息业“最强大脑”加速培育……

  改革创新中,润州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率先推出“注册E线通”全程电子化登记,试点开展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区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正式运行,供销社综合改革列为全省试点。今年上半年,润州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含分支机构)4914户,较去年同期增长111.08%,注册资本总额86.3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0.29%,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及注册资本均实现翻番……

  不俗的成绩单背后,凝聚了润州人“功成不必在我”的集体智慧,凸显出润州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品质,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润州再次迎来新一轮发展重大机遇,新坐标上,这种迎难而上、奋勇争先的精神更显弥足珍贵。

  改革发展惠民生增幸福

  回望润州35年的奋斗足迹,将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是润州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百姓越来越殷实的钱袋子就是最好的诠释。

  2005年,润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46元,2017年达到45120元,从2012年起,润州农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增幅连续多年位居镇江市前列。

  抽象的数字背后,是百姓更富足的生活,农民变为新市民,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大批渔民洗脚上岸,不再“风里来浪里去”,他们创业就业、发家致富,他们医疗有保障,生活更幸福。

  正如润州区委书记高国成所说,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百姓编织更为结实的“保障伞”。

  翻开今年上半年民生事业清单,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1个,群众居住环境持续改善、重拳整治环境突出问题,实施最严的大气质量管控举措,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显著增加、教育现代化检测综合得分名列全省前茅、基层综合医改不断深化……一项项成果,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展现了“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坚守。

  有人说,现在的润州是城市最适合生活的地方。润州,在发展道路上马不停蹄的同时,也创造空间让市民闲庭信步。金山湖畔的美景,南山绿道的惬意,西津渡街区的古朴……一边是“南城北水”花园城市的崛起,一边是保护历史风貌,留住城市记忆,经济、生态、民生获得共赢。

  “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也是润州发展历程的生动注脚,一路走来,汗水与欢乐交织,艰辛与精彩相伴。

  站在新起点,投身新时代,润州人深入解放思想,深度对标苏南,勇做创新发展的奋楫者,撸起袖子加油干,向着“发展更高质量,城市更具品质,生态更加宜居,幸福更有温度”的目标,砥砺奋进再出发,奋力谱写新时代润州发展新篇章!

  文字:王晓滢 郁 南

标签:润州;发展;城市;经济;产业;润州区;改革;镇江;起点;服务业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