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风海韵长寿乡 宜居富民森林城——南通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实
2018-10-19 07:1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吴希从 卢红光 查勇 丁亚鹏  
1
听新闻

  10月15日,深圳。这一天,对780万南通江海儿女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难忘日子。在当天举行的2018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授予南通等27个城市为“国家森林城市”。南通市委主要领导参会并上台领取“国家森林城市”奖牌。这标志着,南通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再添一张靓丽的“国”字号生态名片,书写了精彩的“南通故事”。今年江苏省仅南通市一家入围。

  “国家森林城市”,是评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也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地处江海交汇处的南通,克服盐碱地多、缺山少湖等先天不足,扎扎实实,稳步推进,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五大类40项创建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LY/T2004—2012》等相关文件要求,完美诠释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创建宗旨要义,为全国很多地区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了“南通方案”。

  南通,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南临长江,东濒黄海,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我国滨江临海平原地带唯一的“长寿之乡”。这里,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文明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

  百年前,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这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驱者、首部《森林法》的颁布者、首个“植树节”的倡导者,创造性地规划南通“一城三镇”的空间布局,以诗人的情怀经营城市,广植树木、修建公园,博物苑内、五山中、啬园里、濠河边……处处名木荟萃、郁郁葱葱,着力构建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态南通,堪称中国近代史上城市规划建设的典范。

  百年后的今天,江海儿女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策应长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对接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构筑上海大都市“生态屏障”,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绿色门户”,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以江海岸线为经纬,8001平方公里的“崇川福地”,挥洒出平原绿化的恢弘巨笔,在“大德曰生”的锵然古训之后,绘就“大美曰绿”的新时代画卷。

  高点定位,城乡一体

  “让绿色成为华夏大地的鲜明底色,用美丽点靓南通百姓的幸福生活!”党的十九大代表、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曾这样描述心中的愿景。

  2016年,南通市第十二届党代会明确“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市委、市政府成立“创森”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挂帅,召开“创森”动员大会和推进大会,高标准编制实施《南通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全面营造滨江临海城市特色的森林城市形象。

  南通市委、市政府把“创森”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目标绩效考核管理。与各县(市、区)签订责任状,纳入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质量发展等综合考核。在全省率先将“森林覆盖率”和“自然湿地保护率”列入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任期资源环境责任审计。

  2016年以来,全市新增造林面积31.4万亩,年均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0.87%;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5.21%,城区绿化覆盖率约43.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67平方米。目前,全市五大类40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

  突出重点,生态惠民

  优化生态屏障建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纵深推进沿江、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南通市3年累计新建10个森林公园和9个湿地公园。其中,五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国家级评审;如东县刘埠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启东市圆陀角省级湿地公园、海安市里下河省级湿地公园、如东县范公堤省级森林公园、南通市开发区老洪港省级森林公园获批建设。

  强化生态廊道建设。142公里、单侧林带100米的中心城高速一环和宁启铁路(一期)生态廊道全面建成;15条、单侧林带50米的骨干河道生态廊道基本建成。单侧宽度50-100米以上的“两河两岸”生态圈初见成效;城区“503020”工程成效显著,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单侧林带宽分别为50米、30米和20米,提升城市道路林荫化。

  深化森林惠民工程。全市累计建成专类公园、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368处,确保“市民500米有休闲绿地”。做大做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湖桑之乡”,推动全市花木产业、湖桑产业、林果产业等年产值超百亿元。建成100个生态休闲精品景点,其中国家三星级以上的25个;建成省级乡村旅游区24个,如皋市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群。2017年,全市林业总产值189.7亿元,比上年增长5.9%。

  弘扬绿色,生态利民

  “创森”宣传氛围浓厚。以植树节、国际森林日、爱鸟周、湿地日、森林城市建设等为主题,开展广场宣传、户外徒步、骑行活动、征文和绘画大赛、摄影大赛、“创森”LOGO设计大赛、“创森”歌曲大赛、“创森”宣传演出等,线上线下全媒体联动,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森”、支持“创森”、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98.3%、满意度93.8%。

  市树市花文化深厚。1982年,南通确定广玉兰为市树、菊花为市花。1994年,南通增加月季为市花。南通成为全国菊花保种基地,无论规模还是品质,均处全国前列。截至2017年,南通市已连续成功举办28届菊花展。3年来,市树、市花推广应用面积约2.3万亩。

  非遗文化现象独特。南通是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如派盆景跻身中国盆景七大流派,柞榛家具名扬海内外,红木雕刻占全省半壁江山。“云头、雨足、美人腰”的“如皋盆景”,成为全国首个盆景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两年一届的中国(如皋)花木盆景艺术节,已成为业内重要的风向标。

  古树名木保护领先。2007年,《南通古树名木》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全省首例。开发应用“南通古树名木全景展示”、手机APP终端、“二维码”等信息化管理系统,走在全省前列。挂牌保护名木古树551株、保护率达100%。

  义务植树形式多样。该市积极开展“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的建卡率达100%。依托啬园建成“市级义务植树基地”“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依托南通园博园建成“树木认养示范园”。3年累计建成义务植树基地78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

  创新举措,质量为先

  突出要素创新。南通市明确规划建绿,狠抓整治补绿,强化拆违还绿,落实见缝插绿,加快培育花木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林苗一体化造林,稳步推进林果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都市苗木基地建设,最大限度挖掘城乡造林绿化用地潜力。坚持以财政预算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的投入机制,强化资金保障,优化投入结构。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约86亿元,其中财政投入约60亿元、社会投入约26亿元。

  突出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市场化造林机制,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造林,从用地源头上确保“栽得活、留得下”;引入市场机制发展苗圃式造林,从经营模式上实现“长得好、保得住”;发展林下经济落实责任制造林,从抚育管护上实现“树成材、地增效”,有效破解用地、资金等制约瓶颈,确保栽得下、保得住、长得好,实现“政府得绿、企业得利、群众得益”的多赢局面。

  突出技术创新。邀请加拿大UBC城市森林系专家来南通研讨森林城市建设,委托国内知名规划设计机构编制“创森”总规,委托国内科研院所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公园绿地建设等专项规划。南通市制定造林绿化技术标准、技术手册、设计导则、管理办法、评价指标、管理规范、验收规范等系列规范性和导向性文件,让“创森”建设有标准、技术有指导、工作有规范。吴希从 卢红光 查勇 丁亚鹏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