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10月15日,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五(5)班教室里,书声朗朗、歌声悠扬。“苏东坡的诗,配上王菲的曲,加上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孩子们对于诗文的理解会更深刻。”如皋师范学校附小校长朱爱华介绍,这是“语文+音乐”特色课堂。类似的“学科+”课堂,在如师附小师生眼里已是司空见惯。
“是父亲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朱爱华介绍,父亲是一名中医,从小就告诉她,中医诊断将人看成整体,配药讲究“君臣佐使”。1996年从南通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朱爱华便致力于探索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育人之路。1999年,年仅23岁的朱爱华在《江苏教育》杂志上发表论文,创新提出“跨界整合”教学理念。而“学科+”教学方法正是朱爱华“跨界整合”理念的前身。
朱爱华向记者解释,“跨界整合”,小学课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科教学,而是把各个学科按照主题整合起来,强调结构思维而非线性思维,鼓励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更符合少年儿童的学习、成长规律。
朱爱华“跨界整合”的教学方法率先在女儿身上进行了实验。作为女儿赵梓淳的语文老师,朱爱华注意从小培养女儿的读书习惯,并大胆取消了传统家庭作业。“并非没有作业,而是让孩子研究自己喜欢的内容。”赵梓淳酷爱旅游,在一次旅行中,对山区水源问题萌发了兴趣,朱爱华便加以引导。女儿像发现了“新大陆”,开始翻阅书籍、查阅资料,自主研究起来。小学毕业时,赵梓淳就此完成了一部18万字长篇小说《花朵奇奇谷》,成为了当时江苏最年轻的作协会员。
“就语文学语文,顶多一门学得好,但如果尝试跨界学习,收获的可能不光是课堂上的‘风景’。”女儿的成功,坚定了朱爱华研究“跨界整合”教学方法的信念,并将这一方法逐步推广至全校。
“在学习课文《李时珍》时,朱校长不仅带孩子们读故事、看电影,还教大家辨识中草药。”如师附小办公室主任石春红回忆,“印象最深的是,孩子们经研究发现,甘草必须在2月、8月底采集才有药效,朱校长用这个例子告诉孩子们,做事要精准、精确。”朱爱华的“跨界整合”教学法让全校老师大开眼界。
“朱校长每一课都要讲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蕴含一个道理。”如师附小五(5)班学生金书杰说,朱校长不仅鼓励玩,还带大家玩,在玩的过程中教给大家很多知识。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当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站在南京夫子庙大成殿里,朱爱华若有所思: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集大成者,“大成”不也正是育人、为人的最高境界吗!“大成教育”理念由此应运而生。
“在坚持‘跨界整合’教学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创新丰富‘大成教育’内涵,尝试用完整的视角培育完整的人。”朱爱华介绍,所谓“大成教育”就是成为自己、成就他人。“大成教育”不仅解开了朱爱华多年来对于教育教学的疑问,让她得以成为自己心目中老师的模样,也成就了别人。
2009年,朱爱华在如城一所郊区学校担任校长。“每个班都有些学习困难学生,朱校长便将28个‘困难’学生集合起来,每天中午‘开小灶’。”当时的校办主任徐哲明回忆,朱校长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成才可能,不能因为成绩差就放弃他们。在朱爱华的教育下,短短3个月,这个成绩普遍不太“美丽”的临时班级,摇身变成“美丽”班级——所有学生不仅各科成绩达标,而且讲文明、懂礼貌,上进心被调动了起来。
“二年级时,朱老师指导我们采访农民,搜集资料,写了一篇关于青菜的论文。”朱爱华的学生、如今已是北大毕业生的戴晔坦言,朱老师的教育方法为他日后的学习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今年,朱爱华和她的团队完成的《跨界学习,奠基大成——小学育人路径探索20年》项目,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教育专家、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表示,“如师附小的‘大成教育’具有普遍意义,各地小学基础教育都可以从中吸取营养。”“如师附小走出了一条小学育人的成功之路,在当今小学教育界树起了一面旗帜。”教育专家、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吴康宁认为,“大成教育”概括起来就是:“跨界学习,主题整合,奠基大成。”这十二个字彰显了教育的魂灵,回到了教育的原点——育人,育完整之人,育大成之人。
记者 贲腾 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