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运河城市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是12日扬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主题,“传承文脉”成为论坛的核心话题。
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里,大运河江苏段拥有全线46%的文化遗产区,40%的遗产点,1/3的遗产河段,958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和103项非遗,凝聚江苏水韵书香的人文特色。副省长王江在论坛发言中表示,我省将保护好各类文化遗产,让运河这一流动的文化启迪未来;加强文化价值弘扬,将运河文化融入当代社会和百姓生活。
大运河博物馆打造时代地标
“博物馆如何表现大运河?我们要表现的不是文物这篇小文章,而是要扣住‘交流’‘沟通’的关键词,做好弘扬文脉的大文章。”在12日举行的博物馆长分论坛上,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表达他对弘扬运河文脉的看法。
在他看来,大运河是活态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不断开凿、更新,至今仍在交通、水利、生态、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保护运河文化遗产,不在于河道不能变动,关键在于如何保持其交流、沟通的本质,保护传统的美好生活。“扬州的论坛使各国的大运河又成为一个新的纽带,在河水流不通的地方,文化在交流,思想在碰撞,这是运河沟通古今中外的新拓展。”
规划中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坐落于扬州三湾,南博正在参与策展和运营方案制定。龚良透露,他们正考虑在馆内设立一个世界运河城市展厅,来扬州参加论坛的市长们每年带一两件当地特产,让展厅成为“世界运河城市命运共同体”最佳展示。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由张锦秋院士团队担纲设计,将建设成为充分展示国家精神、彰显历史文化、体现时代特色的建筑精品,使之成为最能反映中国大运河文化的标志工程。论坛上,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工徐嵘介绍,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筑主体由四层的博物馆主体建筑与100米高的大运塔构成,建筑形式好似一艘昂首前行的大船,而站在塔上,则可以把整个三湾湿地公园尽收眼底。徐嵘说:“选址三湾本身就具有特别的意义,三湾是中国治水智慧的成果,通过人为设计三道转弯,减缓水流速度,更利于行船。博物馆在三湾北侧,与河道平行,古代水工与现代博物馆交相辉映。”
国家文化公园是个大“博物馆”
我省系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通过顶层设计和大项目带动进行总体谋划,为千年运河留下精彩华章和江苏烙印,其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就是推动大运河江苏段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的精彩一笔。
我国正在开展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试点,江苏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试点的唯一省份。论坛上,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梅耀林发布试点方案,在他看来,大运河流经的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等设区市,以及与大运河紧密相关的南京、泰州、南通3个设区市的国家文化公园,就是一个贯通江苏南北、连接过去未来、融入百姓生活的大博物馆。
规划显示,江苏段是大运河全线文化积淀最厚、遗产资源最多、科技水平最高、人河关系最密、活态利用最好的区域。研究人员将反映江苏文化多元性、历史场景、历史事件的近500个资源点录入系统,对不同的地域空间进行赋值打分和专家判断,最终梳理出22个核心展示园,25个集中展示带,148个特色展示点,形成点—线—面相互连接的国家文化公园展示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省凝炼形成国家治理、治水智慧、城河共生、民族工商业、红色革命等5条文化线路,结合民众游览习惯,进一步塑造形成主题鲜明的水上和陆上结合的文化旅游线路。
以国家治理文化线路为例,将围绕宿迁龙工庙、清江大闸、总督漕运公园、高邮邮驿、扬州古城等核心展示园,串联粮仓、府衙、御码头、碑刻、行宫、会馆等一系列反映漕运、盐运、邮驿、巡视制度及商贸流通的特色展示点,表现大运河在维护大一统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
让运河成为“诗和远方”
文旅融合,是江苏传承运河文脉的又一个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旅游中心总规划师宁志中说,旅游是运河文明活化与保护的最重要的方式,可以让当代人与运河历史对话、与古人对话,旅游业理应成为推广运河文明的当代使者。“人类开凿运河的最本质、最朴素的发展理念是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合作发展。我们应当秉持这一共同理念,共同推广运河文明。”
畅想未来,“诗和远方”将成为运河旅游的代名词。《世界运河城市文化旅游合作江苏共识》提出,世界各大运河城市将携手合作,从今年起每年举行世界运河城市文化旅游峰会。“世界因运河而精彩,运河因城市而璀璨。我们将全面加强双边、多边对话与合作,切实把运河城市打造成为世界人民向往的诗和远方。”省文化厅厅长杨志纯说。
用当代发展激活历史基因,成为越来越多运河城市的共识。“扬州蕴含中国数千年来延续不断的文明,隋唐时期、康乾时代都是令人瞩目的辉煌时期。”扬州市旅游局局长张贵联说,运河是我们的基因,沟通和交流是我们共同的性格,让扬州再度辉煌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江苏将设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首期规模200亿元人民币,旨在重点支持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合作方面的重要项目。省文投集团总经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徐宁介绍,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架构包括省财政厅10亿元、省政府投资基金10亿元等。“通过政府出资促进和倡议,撬动金融社会资本,催化、放大投融资,通过金融助力,更好地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 王宏伟 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