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上午,南京市建邺区兴隆新寓兴宏园,1998年建成的住宅楼旁新栽的绿植郁郁葱葱,小广场上坐着不少聊天、打牌的老人。82岁的李清松热情地跟记者介绍变化——每个单元前都修有平缓坡道,13栋1单元加装电梯,露天长廊装上挡雨的玻璃顶,曾经杂草丛生的拐角正建造成花园。老人笑呵呵地说:“现在方便了,我每天下楼转转。”
我省95%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宜居的住房和社区环境,是他们生活质量的必要保障。今年,兴隆新寓兴宏园等116个由住建部门牵头建设的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将小区内的适老改造作为主要内容,而民政部门也在引导老人住宅内的设施优化。这一示范引导效应如何放大,让更多老人住得安全、舒心?
修坡道加扶手,提升老人宜居度
去年省住建厅组织专家编制指南,推动开展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今年,我省将建设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列入“十大民生实事”。省住建厅房地产市场监管处处长李强说:“宜居是全龄化的,而适老是其主要内涵。今年确定的116个省级项目,必须完成强化适老改造、增设更新电梯、改善环境卫生等8项任务中的6项,其中适老改造权重最大。”
适老改造主要包括:住区主要道路、出入口及单元出入口实现无障碍;增设楼道及其他公共空间的扶手;按照每百户15-2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养老服务用房;居住区内部增补老人活动场地,并增设休息座椅、阅报栏、健身器材等休闲服务设施。
这些工程看上去并非宏大,却能切实解决老人生活中的“痛点”,极大提升宜居度。南京市栖霞区住建局物业科科长李秀东告诉记者,建于1984年的省电建宿舍小区去年进行适老化改造,在中间楼层墙壁上安装收放式休息椅,爬楼累了便可把椅子放下坐一会儿,这让老人们连声称赞。
82岁的钱永愉与84岁的老伴裘民洲,住在南京市建邺区。钱奶奶活动不便,在家中要推着一辆小车才能行走。8月,她享受到政府购买的服务——南京朗诗常青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给她家装了卫生间扶手、燃气泄漏报警器,还给了一个家用紧急呼叫报警器。钱奶奶告诉记者:“我容易‘小中风’,现在报警器不离身,万一有情况,一按它老伴就听到了。”
“高配”变“标配”,不少问题尚待解
来自省民政厅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全省7801.1万户籍人口中,老年人口达1756.2万,平均每100个人中就有22个老年人。随着老龄化加剧,宜居环境应尽快由老人生活的“高配”变成“标配”。
南京市为3.45万户“五类老人”购买住宅内适老化改造服务,每户补贴500元。南京朗诗常青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承接部分项目,根据老人需求增加扶手、防滑地垫、报警器等安全配件。公司居家运营主管张晨发现,有些老人嫌麻烦,说家里本来就小,连墙上装扶手都觉得浪费空间;有些老人尚未意识到小配件、小改动的作用,对潜在风险估计不足;有些老人想进行改造但不符合政府资助条件,自己又舍不得掏钱,只好等等再说。
小区内的改造,也常因“众口难调”遇阻。有个老旧小区在得到居民同意后申报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但施工前又遭到一些居民反对。加装电梯此举颇受关注,但难度也大,今年申报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的老旧小区中,有这项内容的仅兴隆新寓兴宏园一家。
至于资金问题,李强告诉记者,2017年省级财政专项安排9000万元,补贴省内40个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这些小区改造后环境大为改善,房价涨了不少,旁边小区的居民也主动找街道要求改造。由于资金有限,宜居住区建设只能选取一些项目先做示范,省财政今年设立的85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支持116个示范项目中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其建筑面积都在3万平方米以上,仅一个小区的改造资金就需上千万元。
补齐硬件短板,长效管理须跟上
在兴隆新寓兴宏园小区,长廊内座椅还没安好,有的老人只好自带小凳子下楼。社区主任王仲浩解释:“目前还没到装椅子这一步呢,工程预计下月初完成,一定让老人们满意。”
李强告诉记者,近期省住建厅正督促各地如期推进宜居示范居住区建设,以便尽快发挥带动效应,明年我省还将新建一批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多个设区市也正积极推动宜居建设。苏州市住建局住房保障处处长钱毓静介绍,该市近年来在老旧小区整治中将无障碍改造列为重点,尽可能为老人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同时要求物业管理为老人提供专门服务。
补齐硬件短板,长效管理也须快跟上。南京农业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黄石磊提出,老旧小区因原先建设标准低而存在功能欠缺,新增适老空间后请专业机构运营,让老人享受改造成果与专业服务。
对于资金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认为:“宜居改造在初始阶段由政府投入,建设到一定程度后,可与市场化项目结合,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实现老人宜居是个系统工程,应拓展思路、汇集更多力量和智慧。”
去年,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国章做了一个全国老龄办的居家养老课题,带领学生调查某区1000多位老人的居住情况后,建议政府采取财政补贴、低价租赁等方式,推动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今年他在美国访问时,曾看到自驾2000多英里的八旬老人、大学课堂内70多岁的学生、大巴车配有方便轮椅上下的设施。他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怎样对待老人,就是怎么对待未来的自己。家庭、社会应该从居住环境入手,给老人创造一个更友好的环境。” 记者 徐冠英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