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创新为魂, 铸就高质量发展“园区经验”
2018-10-08 07:3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在解放思想中迭出“硬招”, 瞄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精准发力

  中国自行车联赛苏州站

  生物医药产业园内研发人员正在工作

  i SING! Suzhou唱响国家大剧院

  文博夜明珠。 袁 臻摄

  中国江苏网讯 这是一座万众瞩目的“非凡之城”。

  1994年2月26日,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24年间,园区建设者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对接全球资本和全球智慧,创造出无数个“第一”和“唯一”,使这里迅速崛起一座现代化国际化新城,成为中外合作的成功典范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杆之一。在最新的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蝉联第一;在全国百强产业园区排名中,位列第三;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位列第五。“创新之城,非凡园区”名动天下。

  “苏州工业园区诞生于上一轮思想大解放热潮中,并在开发开放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说,作为苏州改革开放“三大法宝”之一的“园区经验”,其“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精神内核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成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面对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要求,苏州工业园区正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的更大发展,瞄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目标,全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园区速度”

  造就举世瞩目“非凡之城”

  园区奇迹般的发展速度令人艳羡。

  金鸡湖畔,2010年破土动工的苏州国金中心大厦已经封顶,这个高达450米的庞然大物,以江苏第一的高度一举刷新苏州持续长高的天际线,成为新的城市地标。站在楼顶俯瞰整个园区,你会对“沧海桑田”有最直观的感受——脚下这片流光溢彩的现代化新城,24年前还是湖荡密布、阡陌纵横的江南水乡。

  截至去年底,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吸引外资项目40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303亿美元,占苏州总量的15%。其中仅92家世界500强企业就投资了156个项目,在开放型经济高地苏州独占鳌头。

  以开放型经济为龙头,园区发展一日千里。去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7.8亿元,进出口总额858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2%、10.3%和15.5%。特色鲜明的“2+3”产业体系——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以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稳定高速增长。

  产业高端化,更兼城市现代化!曾经的金鸡湖只是苏州城东的一个“大鱼塘”,而今已变成全国唯一商务旅游特质的5A级开放景区,美轮美奂的景致让人流连忘返。在金鸡湖周边,一个巨大的环湖CBD已经形成:摩肩接踵的高楼大厦把这片新城的天际线勾画得分外妖娆,苏州中心、圆融时代广场、东方之门等各类商贸综合体鳞次栉比,文化艺术中心、奥体中心、凤凰书城、诚品书店等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应有尽有,汇丰、渣打、大华等国际知名银行纷纷入驻,一个以金融、商贸为主要业态的城市核心区,把偌大的金鸡湖变成了一个令人目眩神驰的“经济湖”。

  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引得无数凤凰来!与金鸡湖仅一路之隔的独墅湖区域,集聚了29所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拥有在校师生8万多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名校区”。这里先后引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12家“国家队”科研院所,累计建成247个研发机构和平台,其中包括微纳机电制造等3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冷泉港亚洲分会等20多个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拥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和流动站38个。8万多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达75%以上。这样的人才密度与活跃度全国罕见。以独墅湖板块为重点,一个超前布局的“政产学研资介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形成。

  目前,园区77万总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才占42%,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占13.2%,形成了一个当之无愧的“人才高地”!

  规划引领

  “顶层设计”推动园区跨越

  园区经验中最具战略前瞻性的是规划引领。

  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一组对比照片让参观者留连驻足:一边是24年前园区刚规划时设计师的手绘设计草图,一边是今天拍摄的实景照片——在过去的8000多个开发建设日子里,园区人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终于让“纸上园区”变成了现实。

  可以说,“规划为纲”是苏州人从“新加坡老师”身上学到的第一招。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原总工程师时匡说,“无规划,不开发;先规划,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先生产,后生活”,这是从新加坡学来的开发建设总原则,在园区已成为一条必须严格遵循的“铁律”。

  1994年,园区启动开发建设之初,一份着眼于50年发展的总体规划就由中新双方专家协同编制完成,随后又历时整整一年,编制了首期开发的详细规划。直到此时,园区才开始转让第一幅地块。此后,又累计投入2亿多元资金,为280平方公里的版图编制了300多项专业规划,明确了每一寸土地的最佳效益与环境功能。

  园区人自己总结说,正是规划的全覆盖,使得园区有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保证了土地出让的高收益,创造了可预见、低风险的投资环境,使园区一举跨越“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能够“沿着航标”快速前进。相比国内其他国家级开发区,园区起步晚了整整10年,但园区人凭着“规划为纲”的高起点、开发建设的高标准,创造了后来居上、跨越腾飞的发展奇迹。

  不仅如此。园区实际上是在借鉴新加坡“大软件”和“小软件”系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因地制宜的创造性发挥,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在对新加坡经验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中,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数。

  24年来,园区先后派出几百批次数千名各类管理人员赴新加坡培训,并结合实际,相继编制了数百项体现园区特色、与中国现行体制相衔接、符合改革方向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园区在借鉴中创新形成的“亲商、高效的服务体系”“网络化、专业化、战略化、多元化的招商体系”等诸多体系的高效运作,保证了园区的发展活力和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

  “借鉴、创新、圆融、共赢”这四个关键词,既是对园区发展经验的总体概括,也体现了园区开发建设以来一股独具特色的精气神。苏州市政府专家团首席专家、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世南认为,“借鉴是园区经验形成的基础,创新是园区经验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底视察江苏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苏州工业园区在开放创新、综合改革方面发挥试验、示范作用。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苏州调研时,鼓励园区利用产业优势和基础条件,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实现新的跃升。其本质上都是对以“创新”为灵魂的“园区经验”的首肯。

  创新为魂

  引领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园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强大创新能力最令人瞩目。

  以信达生物为代表,一批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在这里加速崛起。百济神州登陆港交所,成为首个在美国和我国香港两地双重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亚盛医药完成10亿元C轮融资,加码创新药开发;派格生物医药迎来10周岁生日,注射次数更少、价格更便宜的Ⅱ型糖尿病的新药预计2021年就能上市……喜讯频传的背后是厚积薄发的实力。目前,园区已成为国内集聚度最高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竞争力位居国内各园区之首。

  10多年前,园区在全国第一个提出把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作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其他产业不同,纳米产业更基础、更广泛,未来应用空间巨大,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出成果也更慢。2006年,园区与中国科学院、江苏省政府、苏州市政府共同出资创建了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极具产业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加上“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成就了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的集聚发展。目前,全球8个重点纳米产业区域中,园区赫然在列。

  园区的创新热潮在升腾。在园区金鸡湖创业长廊,平均每周举办各类创业活动20余场,涉及互联网+企业服务、智慧教育、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目前长廊已认定腾讯、百度创业中心等75家众创空间,吸引孵化了1500多个项目,带动社会投资近23亿元。

  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认为,以创新为灵魂的园区经验,过去是推动园区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努力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这条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的经验也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

  2015年9月,国务院批准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这也是国务院继1994年批复开发建设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之后,第二次专门为园区发文。

  为全国开发区改革试验、开放创新探路!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园区密集推进。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实施130项重点改革任务,其中,国家级先行先试任务24项,已有19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更多经验在省、市不同层面推广。“这些改革措施的落地落实,使得园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准确性、便捷性和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丁立新说。

  园区目前的行政审批速度已实现“2333”的目标,即开办企业2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33个工作日,这样的效率不仅在省内、国内领先,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在全球也处于前列。

  8月10日,园区党工委(扩大)会议在161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开工开业的掌声中召开,这些项目集中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总投资600多亿元,预计未来可形成1000多亿元产出。

  吴庆文说,园区要对标国际先进找差距,加快建设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集聚、创新生态优良、创新活力迸发的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争当改革开放、国际合作的先行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样板区。

  本报记者 高 坡 孟 旭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苏州园区管委会提供

标签:园区;发展;创新;产业;经验;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改革;规划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