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创新①
编者按
时隔8年,南京市启动新一轮大规模保障房建设,百水、绿洲和孟北三大保障房片区年内动工。上轮建设中规模最大的岱山保障房片区,自2013年陆续交付以来,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创新,初步探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本报今起推出关注“岱山保障房治理创新”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鳞次栉比的高楼在蓝天白云下蔚为壮观,星罗棋布的绿地游园点缀其间,学校、医院、银行、菜场配套齐全,人们的生产生活悠然有序……这幅画面的坐标在岱山——南京最大的保障房片区。
从2013年12月首批居民入住开始,如何让这片占地2.6平方公里的超大型社区治理有序,为未来10多万居民构建一个美好家园,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人员结构最复杂、风险隐患最密集、治理难度最棘手。”西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用3个“最”概括岱山治理之难。在他看来,下好岱山这盘“棋”,是挑战更是机遇——围绕城市治理,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培养干部、打造品牌,通过走共建共治共享之路,打造幸福家园,让群众生活美好。
保障房物管费收缴率创“最高”
“每平方米每月九毛五,物超所值!”9月27日,岱山齐修社区住户张建东前来缴物管费。10月还没到,齐修社区公共租赁房集中的南苑、北苑两个小区今年物管费收缴率已近80%,去年高达95%,这在保障房片区实属难得。
岱山是南京最大的保障房片区,齐修又是岱山低收入人群最集中的社区。早在保障房交付之初,就有人担忧,保障房住户大多是拆迁农民,他们尚未形成交物管费的概念。第一年拿了钥匙就得交物管费,第二年、第三年可就难说了。在业内,物管费收缴率3年后达50%就被视为“奇迹”。
一个常见“怪圈”是,保障房低缴费率导致物业服务人员投入减少、服务水平降低,进而使得更多业主拒绝缴费,由此陷入恶性循环。但岱山片区物管费收缴率连续3年递增,去年超过80%。绿城物业岱山片区负责人曾钰说:“物管费收缴率是一个‘晴雨表’,直接反映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管理的满意度。”
南京保障房建设历经两个阶段,最早是2000年前后的春江新城、景明家园等,建设标准不高、配套不完善,主要短板在“建”。而在四大保障房片区,建设配套标准已不输于商品房,但住户人群仍以拆迁户、农民、低收入者为主,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经济条件薄弱、诉求矛盾多元。“急需在保障房片区补上‘管’这块短板,闯出一条治理新路,尽快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徐立说。
形势紧迫,2016年至今,岱山人口从2万急剧攀升到7万多。西善桥街道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快要面对人口激增、城市治理等难题,岱山片区的建设,更将这一进程提前了3-5年。如果等到12万人都住进来后再来“管”,肯定难以快速奏效。
去年初,岱山谋变。管委会变成实实在在的管理机构,人员由西善桥街道内部调剂,以需求为导向的5部1室挂牌运行,社会治理3年规划新鲜出炉,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精品社区建设、教育助推计划、社会组织培育“五指成拳”,精准击向保障房治理问题集中领域。短短两年不到,岱山焕然一新。
“陌生人”磨合成“熟人”“亲人”
齐修社区的陈美玲每次出门前,通常会给同楼栋独居老人打个电话,问需不需要带点菜、买点药;永盛社区100多户居民把备用钥匙放在社区,以防不时之需;嘉业社区双职工家长无后顾之忧,孩子放学后由“岱娃团”接到童悦亲子园……岱山人起初也未曾想过,新家园有这般温情。
“岱山人来自南京城四面八方,一度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平治社区党支部书记徐燕说,居民中既有主城各区的拆迁安置户,也有因病、因残致贫的困难群体,以及在公共租赁房中养老的耄耋老人、一小部分住着限价商品房的青年人才。如何将“陌生人社会”磨合成“熟人社会”?
今年暑期,岱山举办了一场“社区鉴宝”展。平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把二楼大厅空出来,家家户户拿出“传家宝”,秀家藏、说家史。平日大门不出的“宅老宅少”齐出动,300多户街坊邻居热闹了4天。“孩子不出门,我们组织风筝节;中年人不社交,我们办‘掼蛋’大赛;家庭主妇交流少,我们办烘焙俱乐部、社区‘跳蚤市场’……”平治社区互助会负责人周思颖说,根据细分人群特点打造社交平台,让最早迈出家门的那些人成为志愿者,再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如今,社区已发展60多个活动骨干家庭。
只有“熟人”,才更能体会彼此最细微的情感。8月16日,齐修社区北苑小区的栏杆上挂满衣物,一场针对社区困难群众的“衣旧情深”活动正在开展。社区组织方特别关注困难群众的自尊心理,不要求填报记录,让捐赠的居民挂出来、需要的群众自己取。一个下午,200多件旧衣被一取而空。
由“生”到“熟”还不够,岱山又提出营造“亲人社会”。齐修社区主任梅建荣已在基层社区工作了几十年,一腔古道热肠。在孤寡老人眼里,他是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在无人照料的孩子心中,他是“临时爸爸”。最近,以他为原型之一的微电影《头号管家》推出,老梅一下子成了“网红”。
人们之间“亲”了,矛盾纠纷相应也少了。嘉业社区党支部书记郑磊深有感触,以前有居民为一点小事动不动抡拳头,现在大多相视一笑打声招呼“多大事啊”。
“岱山之路”承载美好生活向往
“我们的家,我们自己来管!”一曲《网格员之歌》,既是岱山片区300多名网格志愿者的工作写实,又唱出了岱山居民的精气神。
翟兴华是第一批岱山居民,每天一早,他就在小区里溜达,哪有垃圾杂物、哪边乱堆乱放、哪家闹矛盾,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到微信群。说起网格志愿者的职责,老翟提炼为“上挂下联横辐射”,即上挂社区、下联百姓、横向辐射岱山。嘉业社区创新推出网格管理“六进工作法”——党小组、律师、物业、民警、社会组织和家庭医生全部下沉,第一时间对接居民日常需求。
“网格志愿者的出现,极大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这支队伍还在不断发展壮大中。”西善桥街道办事处主任刘佳说,9月21日街道举行“网格明星”表彰大会,100名“红马甲”上台领奖。
永盛社区近一半居民是外来租住人员,不少孩子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不管谁敲门都开门。今年暑期,社区与妇联联办12场“当陌生人敲门”安全教育活动。没有资源就去“借”,缺少专业人士就去“联”。永盛社区创新“五彩党建”工作法,与科技、消防等数十家单位结对共建,帮外来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齐心合力图善治,修己助人促共融”——齐修社区服务中心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最近,住在平治社区的软件人才“大陈陈”写了个“虚拟图书馆”小程序,无偿交给社区用。每个人都在为家园出力,每份力量都在此汇聚。居民在社区里碰面、在微信群里交流,整个岱山就是一个大的“朋友圈”。
在徐立看来,“岱山之路”的核心就是共建共治共享,这条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