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
①
②
③
④
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0个,占全国的7.8%。图为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研究人员在进行研发实验。 省科技厅供图
⑤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今天是新中国成立69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新华报业全媒体策划推出《国庆相册画里画外》特别报道,聚焦“筑梦伟大时代共创美好生活”主题,从正在举行的江苏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上,精选一幅幅具有时代印记、反映发展变迁的经典图片,以亲历与民生的视角,讲述画里画外的生动故事,共同感受40年来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共同创造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春天的故事”“东方风来满眼春”……描述改革开放,“春”是最常用的字眼。“春到上塘”,则是属于江苏的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的一个关键词。
“春到上塘”为解决温饱探路
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全国“大包干”发源地之一,也是“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这儿闭塞、缺水、地贫,群众常年靠种地“望天收”为生,一时被称为“穷极”。在54岁的崔立安记忆里,小时候住的房屋低矮,环境脏乱差。
寒凝大地发春华。上塘人偷偷搞了“大包干”,1980年即获大丰收。记者闻风而来,人民日报一篇《春到上塘》让小镇出了名,热情的肯定也让上塘人心里有了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包干”让村民手里有了点钱,不少人家开始修房。老崔说,当时流行“腰里软”——墙基用砖石、上加土坯、房顶用瓦。今天看挺简陋,条件比“大包干”前可强多了(图①)。
2008年,在上塘镇政府工作的崔立安负责垫湖村拆迁,对象是翻修的老房子。“这是见证历史的老房子,我找来相机一户户拍。”如今,翻修房变成了漂亮的康居示范小区。
“春到上塘”为改变农村面貌试了水、为群众解决温饱探了路。但要让群众口袋鼓,土里刨食潜力有限,必须另找路子。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其时,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已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带领群众“偷偷摸摸”搞起了小五金厂(图②)。村民转型当工人,就着白炽灯操作简单小车床,分工合作搞起简单金属加工。华西工业化之路,就从简陋的小厂房起了步。
1983年2月,小平同志到苏州考察,听了关于“华西村道路”的汇报,对华西村共同富裕给予充分肯定。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回忆:“特别是对于华西的工业发展,小平同志称之为‘异军突起’。‘异军突起’这四个字就是从这里来的。”
异军突起是个现象,华西村在改革开放中保持“现象级”表现。如今华西的兴旺,当年华西人很难想象(题图),老书记却笃定有谱。“我们老书记几十年来一贯‘吃透两头,两头一致’,一头同中央保持一致,一头同老百姓保持一致。”吴协恩认为,老书记在任何重要历史阶段都能解放思想,从华西实际出发,把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的创造性有机结合,所以能敏锐地抓住每次良机。
江苏更是如此。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国家对社队企业,分别不同情况,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5年后,江苏乡镇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比1978年增长两倍。1984年,省第七次党代会明确:努力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放手搞活多种经营方式。1976年到1986年11年间,苏锡常三市乡镇工业总产值猛增了17倍。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在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为全省经济上大台阶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费创办开发区走出“昆山之路”
改革的力度,决定着江苏发展的深度;开放的程度,决定着江苏发展的高度。改革让江苏拥有了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开放让江苏拥有了引以为荣的外向型经济。
这条外向型之路,昆山行得早。1985年,昆山县自费创办开发区,“昆山之路”由此起步。《昆山之路》一书作者杨守松回忆,那时昆山没钱,也没鼓励政策,咬牙从财政中挤出一点钱自办开发区(图③)。
1988年,自费开发区喜人实绩得到省里肯定,面积随之扩大;1992年,昆山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序列。苏昆地区依托开发区大规模利用外资发展的模式,也开启了江苏经济的国际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大规模发展外向型经济,也成了那时江苏的发展路径选择。至2014年,江苏实际到账外资总量曾连续12年保持全国第一。
“一开始当然不可能想到外向型经济。”杨守松说,昆山发展既有“领导出差自带方便面”的自力更生,亦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外援”,“最初就是到上海‘借东风’,借人才、资金,借外部力量搞规划……”杨守松说,后来昆山上下感到外部资源丰富,向外求发展的“昆山之路”越走越远。从1985年城东简陋的红砖厂房到现代化工业区和花园城,杨守松笑言:“‘昆山之路’走得我都不认识路了,每年开车都要迷路。”
把握机遇、主动出击,江苏一座座县城连年“登榜”百强县,却也没丢传统氤氲文气。昆山隔壁的张家港,既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中富民强市,也在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升素质。“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十六字,正是1992年以来张家港人的创业实践,也是当地发展的不竭动力源——“张家港精神”。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江水回转,前路迢迢。“两头在外”的外源式发展模式,保证了多年高速增长,也带来了江苏经济自主性、创新性的新追求。时钟拨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举行的2016年,“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全省由“江苏加工”“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的愿望从未如此迫切。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重点围绕“六个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江苏,正努力创造更加过硬的高质量发展成果。
去年8月5日,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汽车比赛“FIA电子与新能源太阳能赛车锦标赛”上,天合光能IBC太阳能电池驱动的赛车,第三度摘得梦想组桂冠(图④)。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供应商和领先的太阳能光伏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天合光能在苏创业创新21年,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感慨:“江苏在改革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前列,也正是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推动了江苏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希望江苏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追叙改革初心,回到起步之初。今日上塘,花木掩映下的新农村住宅展现一幅生态宜居新画卷(图⑤)。而按照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的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的总体要求,泗洪县到2020年要实现3.3万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激荡在江苏大地,也将越来越多洋溢在群众的笑靥上。
记者 倪方方 方思伟 陈月飞